非洲猪瘟疫情传播原因分析及防控建议
2020-12-07王鑫炎王思艺杨波
王鑫炎 王思艺 杨波
摘 要:笔者通过分析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原因,提出了猪场升级改造、提高生物安全、落实防疫责任、完善处罚机制、加强流通监管和依法严厉查处等防控建议。
关键词:非洲猪瘟;传播;防控;猪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0)07-0044-02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且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着全球养猪业。在中国,非洲猪瘟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烈性外来传染病,其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毒力,对猪有较高的致病率,致死率达100%。目前,世界各地尚无有效的疫苗可用于非洲猪瘟的预防,只能采取扑杀和净化措施进行控制。
非洲猪瘟在全球的首次暴发是1921年在东非国家肯尼亚,2018年8月,我国首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其他动物不感染该病毒。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健康猪可通过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蜱、病猪以及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饲料、水、用具、泔水、工作人员的服装和空气感染该病毒。虽然非洲猪瘟病毒对猪有致命的危险,但对人没有危害,属于典型的传猪不传人型病毒。
1 疫情传播原因
自2018年8月我国辽宁省发生第一例非洲猪瘟疫情后,在短时间内全国所有省市相继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属地政府虽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仍给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我国的生猪存栏量急剧下降。非洲猪瘟疫情之所以在我国广泛蔓延,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1.1 畜主防疫意识差
因我国的养猪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非洲猪瘟病毒的危害认识不足;猪场及从业人员对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相应防控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如采取有效的封闭式饲养和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从事生猪贩销(屠宰)的相关人员进入场内选猪、从疫区调入生猪以及继续违规使用餐厨垃圾(泔水)饲喂生猪等,众多因素造成了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1.2 企业违规调运生猪
相关政府部门虽然出台了相应的生猪及其产品调运政策,但养猪生产企业和屠宰厂没有按规定程序进行,调运前没有对生猪检测非洲猪瘟病毒,或检测比例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造成漏检,将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活猪或生猪产品调入其他地区,造成病毒扩散。
2 非洲猪瘟防控建议
2.1 猪场提升改造,提高生物安全
非洲猪瘟疫情给我国养猪业的生物安全敲响了警钟,急需淘汰落后的生猪生产模式。浙江省及时出台了生猪产业发展意见,养猪生产的相关企业须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猪场整治提升,按“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和基地化”的要求规范建设,全面提升生猪饲养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建立消毒通道,猪场布局合理,符合动物防疫要求,资源循环利用,管理数字化,全面提升猪场生物安全水平。
2.2 落实防疫责任,完善处罚机制
各养猪生产企业和屠宰厂应严格遵守动物防疫的相关法律法规,自觉履行动物防疫职责,严格落实封闭式饲养管理,禁止从疫区调入生猪,加强消毒,遵守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等防疫主体的责任。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快《动物防疫法》修订,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建立诚信机制,将违法违规企业列入“黑名单”,不得从事相关行业。
2.2 加强流通监管,依法严厉查处
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等政府部门应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动物防疫职责,对生猪的流通和加工等领域加强监管力度,对负责动物调运和加工的企业压实动物防疫主体的责任,使相关企业在动物调运和加工及其产品的流通中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依法严厉查處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