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2020-12-07郭焱郑斌
郭焱 郑斌
1、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2、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生被认为是高考的 “失败者”,这种不良刻板印象和成功经历不足,可能会对高职生产生消极的暗示[1]。边文颖(2011)研究表明,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2],吴佳(2014)研究表明心理不健康的高职新生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而相关研究发现学校适应性障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类型之一[3],适应是青少年发展的中心问题,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其当下的身心发展,另一方面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此,本研究以高职新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4]。胡新颜(2013)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与适应水平之间呈线性关系,即社会支持状况越好,学校适应水平越高。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不利环境下仍能够积极适应、良好发展的心理品质,是相对稳定的个人特质,可以用弹簧这个形象来表示,意味着抗压性、反弹性[5-6]。已有的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是学校适应重要保护因素,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心理弹性对学校适应有预测作用。
高职新生进校后,由于环境、角色、学习方式及人际交往的变化,面临着很大压力与挑战。在这个过程我们看到部分学生会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利用资源,遵循“压力环境-- 心理弹性—积极适应”的轨迹,从而适应大学生活。所以,尽管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社会支持如果不加以利用转化为弹性品质并不能完全直接预测学校适应,心理弹性可能在其中起“桥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将以高职新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学校适应三者的关系、并且检验心理弹性是否对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具有中介作用,从而为高职新生学校适应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选取广西南宁市4 所高职院校的在校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实发问卷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483份,回收有效率为96.6%。研究对象兼顾性别和专业差异,被试中男生184 人,女生299 人;其中理科274 人、文科108、工科101。
1.2 工具
1.2.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7],该量表共有10 个题目,包含主观支持(4 题)、客观支持(3 题)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 题)三个维度。本研究根据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对个别题目进行了修订(比如将同事改为同学,夫妻/ 配偶改为恋人,工作单位改为学校等)。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系数为0.73。
1.2.2 心理弹性量表
采用郭焱修订的心理弹性量表[5],该量表在心理弹性量表(CD- RISC)中文版的基础上,以高职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修订,修订后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对高职生进行测量。量表共22 个题目,分为敢为、坚韧、乐观、自我效能4 个维度。量表采用0“从来不”到4“一直如此”5 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越好。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系数为0.91。
1.2.3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
本研究采用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等人(2005)编制《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8],量表共有60 个题目,包含7 维度。量表按照从1(不同意)到5(同意)的5 点计分方式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学校适应现状越好。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6.0 软件,通过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数据结果处理;使用AMOS24 进行路径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并使用Bootstrap 进行中介模型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自评法收集数据,可能会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所以,在数据收集时采用匿名填写,设置反向题等措施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控制。数据分析过程中,通过Harman 单因子检验方法[9],分析三个量表中所有的测验项目。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 的公共因子有23 个,并且第一个因子只解释21.18%的总变异量,小于40%的临界值,所以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高职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探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1。由表1 可知,高职新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学校适应呈极其显著正相关(P<0.001);高职新生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呈极其显著正相关(P<0.001)。这为后面的中介效应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也预示着心理弹性对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可能存在中介作用。
表1 高职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学校适应的相关矩阵表
2.3 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先以学校适应为因变量,心理弹性为自变量建立简单的效应检验,结果发现高职新生的社会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其学校适应(路径系数β=0.75 P<0.01)。随后采用Bootstrap 分析方法(重复抽样5000 次)进行中介作用检验,以社会支持为自变量,学校适应为因变量,通过AMOS24.0 检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整个模型拟合度良好(Chi/DF=4.01 GFI=0.91 AGFI=0.92 RMSEA=0.07)。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学校适应之间中介作用模型见图1。
图1 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模型
在增加了心理弹性这个中介变量后,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正向预测作用有所下降,路径系数由原来的0.75 下降为0.34,但依然显著。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直接效应为0.34,99%的置信区间为[0.170,0.545],此区间不包含0,这说明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直接效应显著。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间接效应为0.41(0.68×0.60),在99.9%的置信区间为[0.318,0.529],此区间不包含0,中介效应显著,即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4.67%(0.68×0.60/0.75)。
表2 Bootstrap 法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3 讨论
3.1 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的促进作用分析
本研究首先考察了高职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发现,高职新生的社会支持显著预测其学校适应,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的学校适应水平越好[10]。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体系中不同支持类型对大学生新生适应表现不同,大学朋友支持型的学生学校适应表现最好,其次是家庭支持型的学生。本研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社会支持对高职新生的影响,从路径系数来看,主观支持对学校适应的预测效力最大(路径系数为0.65),而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学校适应的预测效力差别不大,路径系数分别为0.48 和0.47。这说明,对于高职新生来说,感受和体验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而主观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有意识引导高职新生记录愉快事件,比如每天记录三件好事;向他人表达感恩(写感谢信或开展感恩拜访活动)[11]。相关的研究发现,每天坚持“三件好事”、每周进行一次感恩活动,能够有效、持久地提升个体的积极情绪和幸福感。
3.2 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本研究发现,高职新生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大小为54.67%。这说明,社会支持除了直接作用于学校适应外,还通过心理弹性间接作用于学校适应。换言之,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之间起着“桥梁” 作用。由此可见,社会支持是提高高职新生学校适应水平的基础,高职新生学校适应水平受社会支持及心理弹性的交互影响。这可能是因为,首先,在面临不利或压力环境时,家人、朋友等社会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后盾。这些心灵的后盾,可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其次,社会支持程度高的个体通常能够到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氛围,更容易积攒积极力量,从而提升自身的抗压性,比如社会支持高的个体通常会积极地寻找机会与他人商量或求助,从而让自己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再则,社会支持高的个体有助于自己“弹性肌肉”的形成,在压力环境能够调动资源,从而促进个体积极适应。
4 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提示,提升高职新生的学校适应,包括提升高职新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心理弹性水平两个途径。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活动、家校共育、第二课堂等方式,构建服务学生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网络;学生可通过感恩拜访和记录愉快事件等积极心理干预策略提高其主观支持感,从而多角度提升高职新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加强高职新生心理弹性素质的培养和开发,引导高职新生进行弹性目标的制定,弹性思维方式的运用;面对负面情绪时,学会自我调节,培养积极心态,摆脱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从而通过增强“弹性肌肉”,提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水平。
5 研究结论
(1)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之间两两极其显著正相关。
(2)高职新生社会支持对学校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3)高职新生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大小为54.67%。社会支持除了直接影响学校适应外,还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学校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