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相传的彝族火把节
——以“云南大理巍山县琢木朗村考察”为例
2020-12-07
(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火把节是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因为火把节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我国西南地区的彝族人民对火把节特别重视,常常要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庆祝火把节的到来。
我通过云南大学的 “理解中国”的调研服务活动,到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琢木朗村来进行艺术考察。琢木朗是一个偏僻的彝族小山村,通过在当地的留宿,体验到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当时恰逢彝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我有幸体验了一下当地火把节这一民俗活动。
一、火把节的由来
火把节又称“星回节”(彝语为“都则”,意思为:对火的祭祀),一般定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说法:火把节源自彝族人的文化信仰——对火的崇拜。在我国西南各地彝族人的火把节里,至今仍保存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祈求丰年、迎接福瑞等民俗活动,其中的民俗心理和文化信仰就是向往光明、趋吉避凶。远古时期,彝族先民就开始把火作为一种极其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加以崇拜,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雏形期的火把节的习俗,其文化核心就是火崇拜,就是希望能够得到火神的庇护,得到光明、安全、丰收、幸福。
第二种说法:火把节源自一个彝族的古老传说。相传上古时,彝族人聚集区来了一个魔王,实行的统治,经常迫害当地的彝族民众,想方设法要杀掉魔王,但因为魔王居住的城堡坚固无比,有人建议在羊角和羊后腿上绑上火把,赶着羊群围攻城堡,最后惊恐的山羊们踩着同伴的背,灵敏的飞跃上城堡,烧着了城堡,最终消灭了魔王。彝族人民为了庆祝这次用火消灭魔王取得的胜利,就定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用耍火把的形式来纪念胜利,后来逐渐形成了火把节的习俗。
当然关于火把节的来源还有其它的传说,但不管火把节是如何来的,其实它都是彝族人民对火强烈信仰的产物。
二、火把节的传统活动
虽然同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但是不同省份,甚至不同城市的彝族火把节的习俗都不尽相同,过节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些许差异。位于云南偏远山区的琢木朗村,虽然其火把节的规模不大,但这是当地彝族村民的那种淳朴的发自内心的欢乐以及对节日的重视,那种由衷的对火神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在节日的前几天,彝族村民们就早早准备好了过节要用的火把、食物、本民族的节日服饰等,还会准备一些助燃的燃料,例如松香之类的东西,在节日时把这些材料抛洒向火把,能使火把的火焰迅速变大,形成很好看的火焰效果,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
在节日的前一天,村里开始统一杀牛宰羊,村长把切好的肉分给各家各户,妇女们就开始忙着准备第二天的饭菜。节日当天,各家各户都会摆上一桌丰盛的美食,用美酒与美食来招待家人与亲朋好友。吃饭之前,先由家中的年长者带领家族成员用酒肉迎接火神和祭拜祖先,仪式完毕之后,全家人齐聚一堂,开心地吃着具有他们当地特色的食物。
当聚餐活动进行到夜晚,天色开始变得昏暗时,大家都举着点燃的火把,从不同的方向聚拢来,来到村头集合,然后排成一字长队,走到村子外、田地里去巡游一大圈,远远望去,正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大火龙在护卫者村庄和田野,寓意着消灭了村民的疾病灾难与田里的害虫,保佑来年庄稼取得大丰收,人民幸福安康。
巡游完毕,大家笑着闹着来到村中一块最大的空地上,全村的青年、少年们便拿起火把与助燃物,开始互相打“火把仗”,至此庆祝活动开始进入了高潮。只见火光飞舞,火花四溅,美丽的火焰映红了夜空、也映红了人们开心的笑脸。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全村的男女老少便一起围着火堆弹琴、跳舞、相互对唱,大家激情四溢,纵情歌舞,场面极其壮观热闹。
三、火把节的文化内涵
(一)对火崇拜的文化观
火把节属于彝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彝族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族群文化的展现,集中反映了彝族人民朴素的人生观以及文化观。
根据彝族火把节这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能够初步了解彝族对火崇拜的文化观。彝族从古代到现代始终崇敬火。火被许多民族所崇拜,是因为火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中国远古时代,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从而开创了华夏文明。中国古代哲学家也认为世界上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相克相生,构成了世间万物。正是因为火燃烧时能释放出能量的这种化学特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促进了人类的进化。
琢木朗村的彝族生活在高海拔的山区,这里常年气温偏低,彝族人自然更需要火,火给他们带来了温暖和光明,使他们的活动不再受寒冷多变的气候和高耸陡峭的山地的限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恶劣的环境。
另外,在火把节期间,人们举行的取火、耍火把、篝火晚会等绝大部分活动,也都是围绕着“火”进行的,火就是火把节的唯一的中心主题和最为重要的标志。火把节当天,琢木朗村整夜篝火通明,人们载歌载舞,以表达对火神的敬仰和对美满富足生活的渴望。
(二)祈求农作物丰收
古代吴应枚的《滇南杂志》中曾记载:“六月二十四燃炬,携照田滕,云可避虫。”人们用火把驱除农田里的害虫,祈求五谷丰登。
彝族是一个从游耕转向农耕的民族。早期的彝族先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有限,人们对像蝗灾之类的害虫的破坏根本无力抵抗,只好通过祭祀仪式,向神灵祈祷消灾灭祸,祈求农业丰收。火把节为何定于农历六月下旬呢?因为这时稻子尚未成熟,天气炎热,正是害虫大量滋生的时候,彝族先民们为了保护庄稼,就在夜幕降临时高举火把,绕着田间走一趟,能用火驱走或烧死部分害虫,保护庄稼生长。
另外,彝人还曾经用火把来预测来年的收成。古代李元阳的《云南通志》云:“六月二十四日,束松明为火炬,照苗田,以火色占农。”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火把上火焰的色彩来判断年成的好坏。
(三)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火把节中举办各项活动的过程,也是彝族人对后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
火把节祭祖祭天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机制,是作为迁徙民族的彝族人重视家谱,不忘祖灵的体现。他们通过祭祖仪式,重构起后人与祖灵之间的沟通的桥梁,从而不断强化本民族、本部落的历史记忆。
火把节期间开展的各项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如摔跤、斗牛、打磨秋等,在展现表演者和竞技者的体魄、体力、胆量和智慧等的同时,也教育后人要有乐观向上、团结互助、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在云南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实现民族间的融洽相处、安定发展。
四、对火把节的传承与思考
彝族火把节根据时代变化,其中的文化组成部分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我国许多地区都生活着彝族人,火把节经过地区的演变,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就拿云南石林地区的彝族火把节来说,首先,石林地区隶属于昆明,是昆明的旅游景区,所以石林景区的现代化的火把节与琢木朗村的传统的火把节的性质又较为不同,节日样貌和文化功能也在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整合与重构,呈现出多样性、现代性的文化变迁。石林的火把节,已经由原本主要以敬天祭祖、烧虫逐灾、占田祈丰、娱乐择偶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民族节日,逐渐向更广阔多样的方向转变,成为了一个集民间习俗、商贸活动、娱乐休闲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国际性节日。
通过这次云南大学“理解中国”调研活动,使我对彝族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身处云南这一多民族的大环境中,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琢木朗未经商业化运作的农村,在这里能够切实体会到土生土长彝民的人文风貌,能够体会到彝族同胞的淳朴。琢木朗村位于著名的南诏故地巍山县,相传琢木朗村的彝族正是南诏王族的后裔,在这里可以了解更多的南诏故国的历史文明,能够从琢木朗的彝民身上探寻南诏国古老文化的影子。
火把节源远流长,积淀着彝族的古风遗俗,是人们集体创造的文化产品,它承载着彝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发展、民族进步,通过与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融合,火把节经过不断传承与变迁,已成为了一个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又保持了民族特色的多功能节日。彝族火把节的变迁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一种民族节日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当地人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作出的必然反应。
现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在今天急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如何在保存自己原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整体文化的变迁?这次到琢木朗村调研,我觉得收获很大,能够把这些彝族的传统文化用于艺术创作中去,不仅拓宽了艺术视野,还增长了文化见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