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及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2020-12-07黄大伟
黄大伟
(浙江省临海市桃渚中学,浙江 临海 317000)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趣味实验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从初中生的认知角度来看,趣味实验的有效开展除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外,还能够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带来积极影响,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
初中化学一直以来都注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但很少提及化学实验。教师往往会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强硬灌输文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化学科目丧失兴趣,这种做法无法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熟练掌握。但如若化学教师合理运用趣味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探究化学知识,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二)培养创造思维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设计时,往往都会运用定性思维去回答各类问题。其仍然会选用传统解题思维,学生并没有体现出创新思维。但是趣味化学实验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正确的手段指引学生进行实验,利用此手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日后化学发展奠定基础。
(三)培养发散思维
在传统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督促学生对化学计算方程与公式进行背诵。这种教学手段特别容易变为填鸭式教学,从而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忽视。长久下来,学生的独立自主思维将会受到严重阻碍,无法根据化学知识点开展发散思维,课堂氛围也会十分压抑,学生无法对化学知识点活学活用。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去构思与实践,要以辅导指引学生学习为主。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实践操作流程,锻炼其发散性思维。在保证实验过程安全的前提下,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尝试几种实验方法,有效激发其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初中化学趣味实验的开展原则
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角度来看,想要保证趣味实验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就必须要先做好对其教学原则的探究与分析,其内容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
趣味实验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其想要发挥出趣味引导作用,实现对学生的认知启发和化学素质提升,就必须要做好因材施教原则的有效应用。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能够根据化学知识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兴趣和思维水平的实验活动,由此来保证学生可以在具有针对性的趣味实验环节中获得化学知识学习效果的提升。目前,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采取“一贯制”策略,即无论知识类型和特点,完全采取同一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会影响趣味化学实验的实际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保证初中化学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做好对因材施教原则的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
(二)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趣味实验教学模式的重要原则。所谓“以生为本”是指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根本,保证化学趣味实验能够围绕学生的认知兴趣、思维能力、学习水平予以开展,让他们可以通过趣味实验完成化学知识探究,并获得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考虑到化学实验的危险性,并通过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为他们提供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实验机会,保证学生可以有效地完成化学实验的探究,并进一步完成对他们的启发和锻炼,由此实现初中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三)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原则。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教师之所以要突出实验的趣味性,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让他们在实验探究环节中获得良好体验,感受到探究和学习化学知识带给自己的积极情感状态,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动力的激发。例如教师在化学实验之前,可以借助一些实验现象来实现对学生的兴趣引导,或者让他们在实验完成后获得成就感,这些都可以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完成对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由此得以实现。
三、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趣味实验的策略
趣味实验教学策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有效开展,必须要全面做好各个课堂要素的分析,为此教师至少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指引学生认真观察实验
化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指导功效,担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指导功效,才可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实验水平,完美实现教学目标。初中正是学生身心逐渐趋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其通常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可以从旁加强指导,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正确方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
例如,当化学教师讲解“水的电解”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当两端出现气体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拿一根带有火星的木条靠近一端,当木条复燃时,就可以证明此端气体为氧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拿一支火柴靠近另一端气体,当出现蓝紫色火焰时,就可以证明此端气体为氢气。在开展趣味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对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探究思维。
(二)结合生活进行实验
在初中化学中开展趣味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因此化学教师可以从日常实际生活入手,指引学生制作一些日常生活小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深刻感知化学的魅力,牢固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实验理解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取资源开展趣味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的实际功效,让学生开展生活化趣味化学实验的同时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与思维能力。
比如,当化学教师讲解“物质的分离”课程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过滤、沉淀以及吸附等水的净化分离手段,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利用一杯浑浊的水进行过滤净化实验,指引学生掌握过滤步骤。学生在亲自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深刻感知每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护水、保护环境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三)开展小组探究实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化学教师在制定好趣味实验教学方案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运用小组的模式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探讨充分拓展自身思维,激发学习潜能,培养自身化学素养,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结束语
初中化学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教材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有效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与科学思维。化学教师应精心制定教学方案,进行适合学生发展的化学实验,保证实验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进行趣味化学实验,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对初中化学课程的热爱,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与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了解化学的实用性与价值功效,提高学生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