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020-12-07王珊珊
王珊珊
(吉林省榆树市青顶中心小学,吉林 榆树 130400)
一、小学语文阅读现状
(一)教师主观性引导较强
考虑到小学生心理、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因素,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一般来说,占阅读主导地位的是科任教师,教师通过让学生预习、梳理陌生字词、分段落熟读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逻辑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语文这一学科的发散性思维就得不到较好的体现,教师结合资料将自己的理解填鸭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导致学生动脑性不强,教学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二)学生阅读时间不足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需要进行多门课程的学习,语文在小学阶段虽是主要科目,但是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自主性不强,除在语文课堂上进行阅读之外,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的时间几乎为零,导致学生的阅读面不广,内容理解能力提升较慢;另一方面,学习压力较大,学生无暇进行广泛的阅读,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学生学习压力也逐步增大,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等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部分学生课后还要上补习班、兴趣班等,导致学生受到教师、家长的双方面压力,无暇进行有质量的课后阅读,从而造成语文阅读能力较弱的恶性循环。
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提升课堂阅读质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养成
在学生自主安排课余时间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之上,抓住课堂40 分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打造有质量的阅读课。
在课文导学中,教师就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课文《山雨》的导学中,就可以播放暴雨、小雨、田野中的雨和山林中的雨声,让学生从听觉上对山雨进行感知,为正式教学进行铺垫。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独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不认识的字词标注出来,划分段落,总体上把握课文感情基调,随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挑选出自己喜爱的段落进行分小组的讨论和分享,教师要融入到小组讨论中,及时关注学生的讨论方向,解答学生疑问,最终,教师可以鼓励2-3 个小组代表上台进行结果分享,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获得感,推动其阅读兴趣的萌发。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欲望,让学生在课下阅读的过程中,践行课堂中的正确学习方法,从而进行有质量的阅读而不是泛泛而读。
(二)培养学生正确课后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尽量抽出课余时间扩大阅读量,同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好书和坏书进行鉴别,避免小学生被涉及暴力、性等内容的文本所吸引,教师还可以进行好书推荐或者设置主题读书周等,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好书;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以课文为延伸,如课文中基本包含了说明文、散文、记叙文等各种类型的文章,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应该多类型的阅读,而不是只读故事性强的记叙文、寓言故事等;再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阅读笔记,将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进行摘抄,背诵,进行语言的积累;最后,教师还应让学生进行阅读随想的写作,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将阅读过程中所思所想以文本形式记录,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升华课外阅读的成果。
(三)对比阅读,拓展学生思考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将两篇或三篇题材相同但体裁不同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也可以将两篇或三篇主题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的文章进行对比,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比照学习中,自发的总结相同点和不同点,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束语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其中需要教师积极有耐心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是人建立各种思维模式的基石阶段,科学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就语文学科而言,阅读能力十分重要但又不局限于语文。教师需要因材施教,了解语文阅读的具体内涵和正确方法,建立一个高效具备质量的语文阅读课堂,同时注重课后拓展阅读,才能逐步将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培养起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