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2020-12-07白旦
白旦
(樟树市第八小学,江西 宜春 3312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及内容,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资源优化数学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丰富多彩的图文信息、动态生动的影像画面给予学生真实的感官刺激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因此,数学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数学专业素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创新,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全面发现。
一、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尚未形成健全的认知与身心发展体系,但他们生性活泼,对于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数学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为学生创设出多元化、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们在“启发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感知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收获感与成功感。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境化数学课堂,转变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与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探索意识,高效达成数学教学任务及目标。例如,在对“修路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出故事化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数学课堂直接转化为修路现场,让学生们纷纷化身为小小工程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在情境化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索和发现解决“修路问题”的窍门,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优化学生数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丰富数学课堂实践和展示途径
在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机械化的知识传授方式,仅依靠呆板的黑板为学生解答抽象化的数学问题。乏味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直观而有效地理解和辨析数学知识要点,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展示途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模拟演示就是其中一种辅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实践与展示活动,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生成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对《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节内容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充足的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与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侧面展开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直接观察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点、边与面的特征,深化学生对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与记忆。同时,教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对比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与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深化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再结合教师恰当准确的教学引导与讲解,让学生们进行合作探究,思考并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丰富联想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3]。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实现分层教学
对于知识性较强的数学学科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且因其知识储备与接受程度的不同,造成学生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扩大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开展条理清晰的分层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设置疑问的方式巧设有梯度、有层次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代教育技术将具有针对性、目标性的问题逐个提出,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循序渐进地感知数学知识的有效生成,为学生构建数学学习整体化体系,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例如,在对《直角的初步认识》一节进行实际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设置“发现生活中直角”、“动手画一画”、“利用直角解决实际问题”等层次分明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渐进式的学习中,理解直角的概念,掌握直角的作用,从而应用直角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发展需求,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