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班级管理自主化形式探究
2020-12-07王欢
王欢
(重庆市开州区中兴初级中学,重庆 405411)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时期,在传统的班主任管理方式下,学生对于班主任的管理也许会有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已不再是小学阶段那样一味地认同和服从。加之教育改革往人性化、民主化的新趋势发展,班级管理自主化的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对班级的自主管理,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利于学生成长;另一方面,这种形式能够为班主任减轻工作负担,将重心放在课程教育上,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初中班级管理的现状
通过对初中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有些班级仍然使用传统的班主任管理方式,有些班级虽然对传统的管理方式有所突破,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化管理,但是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观念未改变
尽管班级管理向学生自主管理方式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实践中,很多班主任仍然没能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依旧以自己为主导,在主要的班级事务上依旧由自己来安排而让学生一味地服从。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之下,很多班级事务其实都是在缺少学生意见的情况下由班主任自主决定的,学生并不能参与到其中,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受到压迫,最终在某些班级事务的实施上必定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时期,他们渴望成长,渴望受到他人的重视,对于班主任自主安排的事情可能会产生反感。
(二)学生缺乏参与意识以及参与程度低
有些班主任认识到了班级管理自主化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引入了学生对班级的自主管理,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然而现实的情况却远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很多学生缺乏班级管理的参与意识,把重心更多的放在学习上,对一些班级事务的参与不积极。
(三)班主任缺乏引导
与前一种情况不同的是,有小部分班主任实施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式,使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体现了主体性,但是正如有些不愿采用该形式的班主任所担心的那样,学生毕竟缺乏经验,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够全面周到且容易出现情绪化。所以实践中班主任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想怎么管理就怎么管理,那样可能会出现班级管理混乱的情况。
二、促进学生自主管理的建议
基于上述班级管理存在的现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班级的自主化管理,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班主任要转变班级管理的传统观念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下,从班主任自身的角度来看,班主任过多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给自己增加了更多的工作负担,加之如果自己在班级管理的某个决策上出现失误而导致麻烦的出现,还可能会影响教学的工作。我们其实可以理解一些班主任基于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而仍然不愿让学生过多参与班级管理的情况,但是正因为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且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可能会存在考虑不周到,所以我们更应让他们去尝试、去锻炼,在自主管理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的成长与进步。相比书中所教授的知识和道理,实践更能让他们较快地获得发展。因此,班主任要懂得转变之前的管理观念,一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让自己能更加专注于教学工作。
(二)学生要提高班级自主管理的意识
实践中不乏有些老师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班级管理,但是往往因学生参与意识不够而导致老师有心无力的情况。有些同学把重心放在学习上,这是没错的,作为学生,我们上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习知识。而如果一心只是学习而对班级事务不管不问,这就是有问题的。班级的管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良好的班级管理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试想,如果一个班级管理混乱,这对于学习氛围的形成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会不会有阻碍呢?我想答案是会的。因此,学生不能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了对班级管理的参与,班级自主管理需要每个同学的努力。
(三)班主任要对学生自主管理进行引导
初中生毕竟处于一个心智不断发展成熟的阶段,在问题的思考与事务的处理上难免会存在不足,这时需要班主任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进行有效的引导。这种引导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而是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帮助学生进行更全面细致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班主任应该明确自身在班级自主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其在班级管理中仍应发挥一定作用。
作为班级管理必然趋势的学生自主管理,需要的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老师发挥引导作用,共同为班级的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