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数学直觉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20-12-07王丽亚
王丽亚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第四初级中学,河北 邢台 054900)
一、引言
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基本知识理论为依据,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扬学生的个性,以达到在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思维的充分培养。
二、初中数学的直觉思维培养策略
(一)注意基础知识教学
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熟练度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先决条件。在练习数学题时,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充分理解掌握,才会“不经思考”的解决遇到的问题。为此,教师要想法设法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讲的知识,教师可在讲解数学基础知识时附带举一些例子,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后也能更好的运用。此外,老师也需要重视学生的练习,可通过适当做一些相关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巩固知识,深刻的掌握和应用数学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积极创建一个开放的、活跃的课堂。教师可以采用举例或耐心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灵感,尤其引用比较贴近生活的例子更便于学生的理解。
例如,教师向学生讲几何图形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感官去辨别和区分各个图形的不同。学生观看完立体图形后,教师再让学生观看平面图形,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观看时能有所思考,这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学生余角和补角知识时,教师讲解完基础知识后,应该让学生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余角和补角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若能够直接说出如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则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开发。综上所知,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与教师的不断引导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讲解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且也要积极的带领学生多思考,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其发挥重要作用。
(三)注重课堂解题训练
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离不开老师的积极指引。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建直觉思维培养的道路,其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二,教师可以让学生实时做当下所讲的基础知识练习题,通过检查学生的做题情况了解其掌握情况。教师在听完学生的解答后,应该对其进行解说和分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牢固。例如,教师讲解反比例函数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函数图像去分析和比较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异同。在解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出函数图像并将函数图像与问题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y=kx,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图像处于什么位置,若当k〉0时,通过让学生猜测图像处于哪一象限以确定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熟练度,又如对于y=2x和y=-3x这两个函数,教师可以让学生迅速说出这两个函数处于哪一象限的答案,以此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课下,教师应布置一些练习题便于学生巩固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下次上课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沟通并讨论学生在做习题时遇到的难点和困难,教师结合学生做题时遇到的困难进行答疑解惑,针对学生的困惑,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根据这些提示运用直觉思维再去思考,一方面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会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学生的练习题量也对直觉思维产生一定的作用,学生做的习题量越多,大脑就积累了一定的习题类型,这样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就能手到擒来。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做大量的数学练习题,以此巩固数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及时解决学生在做题时出现的困难,避免问题像滚雪球越积越多,最终既影响学习效率,又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总结
在新课程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开发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着重对直觉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更好的思考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下,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这会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