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2020-12-07李小龙
李小龙
(成都市龙泉驿区龙井小学,四川 成都 610000)
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有效的问题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进行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当包含很多的公式和运算定律,这些定律理论性比较强而且很抽象,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学习公式定理,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喜欢数学。在这个基础之上,老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需要将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并且有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还能促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同时,在加强情景教学的趣味性的情形下,还应提升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究性,引导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并深入探究,以此保证学生可长时间的融入到课堂中,进而提升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既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必经之路。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
数学理论是老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前提和基础,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在学习数学课本的知识时,这些知识虽然看似很抽象、难以理解,甚至很多知识点似乎让你觉得在现实当中从来都不会用到,可能让你产生一种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高考,在生活当中无甚大用。如果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数学,就会让学生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只是为了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也得不到提高。因此,老师在创设问题时,应当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融入当中,并且从具体的问题展开,以便更好地设计数学问题。比如,在讲授《角》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本章节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老师可以通过有效问题切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画出几个度数不同的角,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这几个角哪个最大?最大的角是什么角,最小的角是什么角?如何测量角的大小,最大角和最小之间相差多少度?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
(二)开展丰富的课程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效的探究情境
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当将实践环节设计到情景中,提升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情景问题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面对抽象问题认识上变得更加具体。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向学生提出相关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从而得出相应的数学结论。比如,老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问题情境:妈妈给小明20块钱买盐和酱油。小明去超市买了一瓶酱油和一包盐共计15元,小明为了奖励自己,又买了两个单价为1.5元的泡泡糖,那么在结账时,他该找回多少零钱呢?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学生对人民币的使用,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十进制加减法的运算。而且还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锻炼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生活经验。又比如,在讲授《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班期末考试成绩各科的平均分进行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出条饼形统计图,让学生针对最终结果进行思考和研究。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饼形统计图的分析,找出本班的薄弱环节,从而加强对该学科的学习,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小学数学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为主体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多样有效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且还能增强教学效果,从而为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