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现代农艺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2020-12-07韩改霞
韩改霞
(河南安阳市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河南 滑县 453000)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工业化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出现了很多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无论工业化程度如何先进,粮食问题都至关重要,因此重视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农业技艺的发展,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现代农艺技术人才,将农业在种植、护理、收货等各方面变得更加现代化、高效化,农业发展事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同时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中职院校专业课程针对性不强,中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毕业后大多进入一线工作,但是当前中职院校农艺教育的授课方式大多采用传统高中院校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操作和掌握情况关注度不够,中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讲课粗略,对很多抽象的实物缺乏生动形象的展示,学生难易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有缺乏操作经验,学完之后印象不深刻,加上很多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容易分神,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导致中职院校现代农艺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堪忧,信息技术的出现很好的改善着这些问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
二、信息技术在中职现代化农学技术中的应用策略
(一)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一节优秀的课程应该有教师课前丰富的准备,包含课上需要讲解的内容和准备的一些小技巧小手法,并应该善于借助各种工具营造出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授课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借助于信息技术在多媒体工具上的运用,例如图片、文字、声音等,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内容与信息技术下实现的画面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的要领,提升课堂品质。
例如,在讲解某些害虫的趋光性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在网络上下载一段“飞蛾扑火”的视频,并请同学们提前讲一下大家听过哪些“飞蛾扑火”的故事,这个成语有哪些含义等等,通过这样的话题引导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呆着疑问开始展示短片,并请学生们思考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引出“趋光性”。如果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仅仅是通过直白的讲解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的感官得不到激发,对知识的理解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然而借助信息技术,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活泼,学生通过动态的画面观看“飞蛾扑火”的过程,加深理解,从而将这一知识点运用在病虫的防治上,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植物保护技术》作为农艺技术教育的必修课程和考试必考科目,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非常好的植物保护方面的技能,这门课程既贴近生活又十分专业,当然其中不乏一些知识具备非常强的专业性,这也造成这些知识十分的抽象,难以被学生理解,学习来让学生无从下手。那么如何将课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将深奥的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例如,在讲解病害和昆虫知识时,可以考虑借助运用多媒体,将昆虫的外形、习性、破坏的作物类型等进行详细的展示,以昆虫的习性相关知识为例,在讲授知识时,限于时节授课地点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可能不具备实地带领学生进行观察的条件,选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昆虫》《动物世界》等,把昆虫采食的过程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延伸讲解蚂蚁群体采食、团结协作御敌等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各类作物昆虫探究的欲望,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想要听到哪些知识?有哪些疑问?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补充为学生答疑解惑,拓宽视野。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自主学习更加尊重学生知识储备间的差异,学习的效率能够有效提升。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有针对性的展开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和观点可以进一步探究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优秀表现不吝表扬,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利用互联网技术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加上多媒体设备的展示,有逻辑的内容,光影和声音营造出生动效果,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通过播放小视频展示农艺技术的运用,通过古今农艺技术的劳作手段感受现代农艺技术的先进性,同时掌握现代农艺技术的知识,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保持新鲜感和热情,并在农艺技术的发展之路上走的更深更远,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三、小结
总之,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行业都在这个背景下获得了更深远的发展,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也是如此,通过信息技术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使得以往沉闷、低效的课堂变得生动高校,促进了师生感情。如何更好的借助这项教学工具,是值得一线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