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2020-12-07王双
王双
(吉林市通潭实验学校,吉林 吉林市 132002)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曾有一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丁肇中先生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丁先生是物理学家,从格物致知的道理中丁先生悟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而我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在“格物致知”的道理中也有一点个人的浅见。
众所周知,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所教授的内容是已经发生的人或事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学好历史,对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与正确的三观的培养都很重要。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如何把早已发生的历史讲活,让原本枯燥的史实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例如,在讲《秦统一中国》的教学内容,我可以很容易的让学生感受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霸气,这样的课固然精彩,会让学生觉得很“燃”,令学生打心底产生民族自豪感,但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将军白发征夫泪”,什么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什么万里长城一边站着秦始皇,一边站着孟姜女……正确的树立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正确的去解读历史。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无法掌握历史全貌,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困扰,历史教学切忌照本宣科,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分析只是单纯停留在对与错,对历史人物评价局限于好与坏,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不教的,学生没有主动去探索的能力。作为教师,不能只教会了学生书本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大部分偏向于倾听教师的传授。有很多学生的历史成绩很好,历史考试接近于满分。但是我很难想像不久之后的将来,当他们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面对需要自己做抉择时,会不会感到迷茫,会不会不知所措。真正好的教育,绝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我的历史教学中,曾经发生过一些比较有趣的教学情境。
情景一:在一部古装的电视剧中,秦始皇宴请大臣的时候桌子上摆着一盘葡萄……看到这个场景我就想考察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在第二天课堂上提问:大家知道秦始皇吃过葡萄吗?学生就开始议论起来,有的同学说:一定吃过啊,都是皇帝了,一统江山至高无上的皇帝,什么没有吃过呀,有的同学说:好像没有吃过,因为当时没有葡萄……总而言之,这个问题抛出之后,随即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学习兴趣。我们知道葡萄产自西域,西汉武帝时,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域正式归为中国版图。秦朝尚未与西域建立联系,所以即使是秦始皇也是吃不到葡萄。讲解之后,学生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且可以把历史活学活用,知道运用历史时空观念,把历史的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根据史料的记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情景二:在九年级进行综合复习时,谈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认识,学生一般都会得出:应该远离战争,热爱和平的历史感悟。而后在进行美国史内容梳理时,学生也用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认识:要远离战争,珍爱和平。这时让学生区别战争的不同,认识战争的性质,分析、对比、判断、战争的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战争由目的决定属性,战争性质通常分为两种: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我们反对战争不是笼统的反对一切战争,为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而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在今天常规的历史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不管是在历史教学中,或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积极主动的探求历史来龙去脉,从而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史实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历史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格物致知精神真正地变成历史教学的一部分。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在完成书本内容的同时,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去掌握历史史实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主动去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探寻那些尘封的史迹。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兴趣,让兴趣作为源动力,引领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历史。那么,枯燥的史实不再是所谓的知识点,不再是拿分的思想包袱,而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又一个行程中的驿站、港湾。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兴趣的引领下,历史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将是一种享受。历史教学也就真正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