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焦作地区黄河“泥”文化研究
2020-12-07耿建蕾
耿建蕾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
一、黄河与黄河“泥”文化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从黄土高原峡谷中冲出,跌宕冲撞,川流不息中裹挟泥沙最大量达每吨水600 公斤沙,所以黄河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进入大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沉淀。黄河河底和两岸多是淤积泥沙形成,河床不稳定,不利于行船和航运,但有利于种植,孕育了沃土养育了生命,形成了人类伟大的黄河农耕文明。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广泛地应用取之即得又可塑的泥土资源烧制成器以及塑形造像,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泥”文化遗产。从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考古发掘出众多的泥质陶器。
二、焦作地区黄河“泥”
黄河及其支流,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延黄九省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具体表现。焦作,古称覃怀地,地处豫西北,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现存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有“父山母河”的太行山,得太行、北邙、王屋山之庇佑,享黄河、沁水之滋养的浆泥土土质纯净,少有杂质,用手一捏就能感觉到浆泥的细腻疏松,可塑性强而又不过于软塌,为黄河“泥”文化遗产——黄河泥埙、黄河澄泥砚、黄河黑陶、当阳峪绞胎瓷提供了丰厚的原料。
三、焦作地区黄河“泥”文化的承载
(一)黄河泥埙——传统手工技艺——焦作武陟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7000 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开口吹奏乐器,也是黄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特色乐器。2016 年6 月,焦作武涉县黄河泥埙制作技艺入选焦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河泥埙最原始的做法是取小蒸馍大小的一块像揉面一样娴熟地搓揉,等泥在手里慢慢有了温度,团出一个窝头模样,中间捏成空心,再慢慢抟出接近鸡蛋的形状,用虎口封口后抹光,一个造型古朴的泥埙就呈现出来了。稍停片刻打孔,接着试吹以调音准,晾干后便可吹奏了。古朴淡雅而手感温润的泥埙,散发着黄河泥土独特的气息。因为是手工凭感觉和经验一气呵成,泥埙的造型便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相似的造型,不同的神韵,一埙一形,绝无重复。以土为坯,取天地之灵气,采五音之自然,结构简单而凝重大气,包含着深沉悠远的黄河文化气息。如今,埙乐已成为一种时尚,为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所喜爱,不仅是黄河文化、覃怀文化的符号和载体,而且也成为文化传播的桥梁。
(二)黄河澄泥砚——传统手工技艺——焦作温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澄泥砚,以“质坚如石、细润如玉、发墨润豪”名扬天下,古时,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唐朝年间,文人墨客品砚,认为澄泥砚名列第一。清朝年间,乾隆皇帝品砚,盛赞澄泥砚曰:“抚如石,呵生津”。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需经过取泥、过滤、沉淀、制坯、研磨、雕刻、阴干、烧制、抛光等几十道工序制成了精美的澄泥砚,质坚耐磨、积墨不腐、抚若童肌、扣如钟磬……2007 年,黄河澄泥砚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期的黄河澄泥砚多根据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中的传统形象创作制形。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现代,黄河澄泥砚则更多的植根于河南的地区文化之中,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将地方文化意蕴融入砚形的制作中来,将文化底蕴与器物合二为一,成为黄河流域独特的艺术瑰宝和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黄河陶泥——绞胎泥——黑陶泥——传统手工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焦作丰富的自然矿藏资源和黄河文化中心区的地缘优势,为当阳峪绞胎瓷,沁阳黄河黑陶制作技艺的产生和延续提供了先天的物质和丰富的文化土壤。千百年来,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的焦作地区的先民们采黄河水、掘黄河泥制陶。创造出黄河流域特有的“泥”文化的杰作黑陶、绞胎瓷。细腻的黄河泥经浸泡过滤沉淀后,再经过人工反复的摔、打、揉、搓后泥质细如膏腻,弹柔似面。与太行山地高岭土、岩玕、方解石、片土研细后混合制成多种陶土原料。
万里黄河奔流不息,黄河文化多姿多彩。曾经的黄河流域,分布有上千个古窑口,从仰韶文化到二里头文化,从汉朝到唐朝,黄河流域的窑口烧制技术一直是国内领先甚至世界领先。这些流传至今的窑口是没有断代的,最持久、最有力、最能代表中华文明和黄河文明的见证者。陶瓷是中原文化、中华文明的核心品牌,是代表国家形象的品牌。为此,传承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重视“泥”资源文化的发掘和相关产业的扶持,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