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的境界
——气韵生动
2020-12-07李锁
李锁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学艺术自上古就开始发轫发展,就表明我华夏民族的审美自上古时代即步入了原始文明的第一步了,就已经萌发。就是说最原始的形象思维萌发那时起,伴随着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即萌发了。
当人类的思想意识还处在原始萌发期时,其艺术审美活动几乎完全受客观事物象形的制约。这时艺术的审美活动囿于对象形的框架之内,“依葫芦画瓢”,或见于“儿童临”。随着对客观世界自然万物认识的逐步深入,人的自我意识开始了一次次地觉醒。这种觉醒最早散见在先秦时期诸子典籍中。
孔子曰:“尽美矣,又尽善也。”“尽美矣,未尽善也。”诗三百言,一言一蔽之曰“思无邪。”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维尧则之,荡荡乎,其有成功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实而又光辉之谓大,大而代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等等。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我古代圣贤诸子对于自然万物认识是人之为仁,对自然万物是以一种直觉审美的思维方式生发出来的人生感悟。就是说,上述感悟通过天、地、文,即天文、地文、人文共通的,反复体察的长期的哲学思辨所生发出来的自我审美体验。我们说这种直觉的审美体验就是觉悟的审美体验,就是已经附加人的主观感受的审美体验,就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
应该说我华夏民族自我意识的大大觉醒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散见于这个时期的大量的诗词歌赋、散文、文论、文学及至绘画艺术等方面的评论就是已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当我们细细品读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带有审美意义的文论之后会发现:由汉末后承传下来的关于对人的道德、学问、操守、气节等方面的评价开始转向了对人的气质、品格、才情、神韵等方面的品评。又由于当时玄学的推波助澜,于是乎讲求超尘脱俗,风度雅韵,逸气飘然,淡泊玄远的人生观成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品格完善的最高标准。就是由对人的外在形象行为的审美标准开始转向了对人的内在思想精神以及神态神韵,即人的精神状态的审美品评。
如世说新语中:“王右军道谢万石在林泽中,为自遒上,叹林公器朗神俊”,如王戎云:“大尉王衍神姿高彻”,陶侃见到庾亮的“风姿神貌”等。这就是风气、风韵、风姿、神朗、神姿、神韵等等皆成为当时对人物品评的审美最高标准。
东晋的顾恺之是首先把对人物的品评引入了对绘画审美的评论上来,顾恺之在论画中这样写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筌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一象之明珠,不若悟对之通神也。”等等。
谢赫的“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谢赫的“六法”把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列为一法和二法,把其他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四法放在后面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我们细细品读后就会发现,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是从顾恺之的“传神论”发展而来的,就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在精神,即作品的气韵、气象、气息、气质,就是作品的韵味、韵致、韵风、韵态——就是作品本身由形而下迈入形而上的总体表露出的形神合一的精神状态。谢赫的后“四法”是为其前“二法”的神态、神韵而必备的,缺一法而不能完美也。可以说中国绘画自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之后,标志着我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和绘画的人文精神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即从先秦时期文以气为主要,到晋唐时代及其以后文以韵为主的转化。
何为气?为了弄明白气韵生动,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探究什么是气?什么是韵?什么是气韵生动?首先我们先来探究什么是气?在传统中国哲学文化中,把气说成是一切物质之根本。大到大山莽原、江河湖海;小到一沙一石、一草一木,以及看不见、摸不到的最小的细微的流动物质,都是由气的凝固而成的。气又从形态上分几种,即有形有象的固体之气,而无形无象的充塞于广袤浩瀚宇宙空间的谓无形之气,而有形之气、无形之气统称为自然之气、宇宙之气。这就是我华夏民族对于宇宙探索是建立在“唯气论”的哲学思辨的基础上展开的。太极之说是古代《易传》创立的学说。《易传》认为,太极为阴阳未分之气,即气分阴阳。《易传》中的乾为阳气,即天;坤为阴气,即地。阴阳两交即化生万物万象。后汉的何氏云:“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之始也。”郑玄认为:“阴阳之气为宇宙自然之根本。”郑氏云:“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所谓淳和未分之气就是“浑然之气,而浑然之气含阴而抱阳,有形又无形就是所谓的天地之气也。”
何谓韵?前面我们简要地分析了气韵生动的气。现在我们再来探究气韵生动的韵。何谓韵?用现代语言来讲我认为:泛指人或自然万物的动人的姿态;或某种耐人寻味的精神状态;或者说对于某种美好事物总的一种品评标准。韵者,我认为它既是形象思维的最高境界,又是艺术思维的最高境界。韵,又是在中国艺术哲学方面属于审美范畴的,因此韵的本身就具有艺术的味道了。因此韵必然与各种艺术形式有着有机的联系。包括诗、词、歌舞、音乐、散文、书画等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以韵为主要代表的审美的进程中是如何强化和逐步觉醒的。
总揽上述这一切之韵,在中国艺术创作中统称为:骨气、骨韵、神气、神韵、风韵、雅韵等等。这一切其艺术作品才具备了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这个中国艺术精神的第一标准,遂在我中国艺术品评标准中牢牢扎下了根,并逐渐渗透到诗词、歌赋、音乐、戏剧、书法等各个文化艺术领域中去,并成为千古不变的艺术批评标准。
综上所述,我华夏祖先们认为:大千世界皆有气而生成,即万物皆有气而生,皆有气散而终。就这样在关于气的学说指导下,气的概念成为了我们华夏民族用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根源。而韵呢,是从气的内外在的集中表现形式。就是: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无韵。而气韵生动通常是指气的运行的最佳状态。就这样,气韵生动就成了我中华文化的一大基因特色。由气的概念到灌输到文化中韵的概念,到谢赫关于绘画中“六法”的提出,中国艺术最终摸索出了它的最高批评标准——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