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地方高校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以贺州学院为例

2020-12-07牟华林

魅力中国 2020年33期

牟华林

(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2013 年11 月12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 年4 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各学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2017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基本国策,意义至关重要。

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地方高校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思考两个问题,即(一)如何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二)如何具体落实所选内容。下面谈谈我们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初步思考和一些具体做法。

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选取

和大多数地方院校一样,贺州学院目前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这对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有积极意义。但是,任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大多限于所选教材之中,很少进行拓展,因而学生大多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学习这一门课程,从而无法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和无穷魅力,无法建立起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无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做了一些补充,供学生课外阅读。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选取语言通俗、易诵易记的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在诵读这些经典后,逐渐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二是选取广西地方文献,以帮助学生了解广西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

(一)选取语言通俗易懂、易诵易记的传统文化经典

传统文化经典内涵极其丰富,数量浩如烟海,是人类生存经验的总结,精神文化的渊薮,对不同时代人们提升思想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提高待人处事能力等皆发挥过重要作用。为将这些生存经验和精神文化传授给没有任何阅读基础的儿童,一些文人学士就从浩繁的经典中摘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并用朗朗上口的韵语形式编排成易诵易记的儿童识字读本,这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传统蒙学读本。

这些读本大多语言通俗易懂、易诵易记,故成为历代儿童感知辉煌灿烂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备受历代儿童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部分读本经由历史检验后,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一部分,对今天的儿童和在校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现今的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文化基础薄弱,要让他们仅仅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去了解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有鉴于此,我们借鉴了古代儿童教育的经验,选择一些蒙学经典读本供在校学生课外学习,让他们通过口诵、耳听、心记,真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以此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他们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并促使他们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选取广西地方文献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广西历史文化有着历史悠久、民族色彩浓厚、地域性强及形态多样等特点。贺州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应该也有必要对广西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

历代诸多学者在他们的著述中都记载过广西历史文化,其影响较大者主要有唐刘恂《岭表录异》、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明鲁可藻《岭表纪年》、明张鸣凤《桂胜》《桂故》、明邝露《赤雅》及清汪森《粤西三载》等,但集中保存广西历史文化的著述,则主要是历代纂修的广西地方志。

广西地方文献所记载的历史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如醉人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奇特的民族风俗、优美的诗文篇章、迷人的神话传说及各类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等,处处都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我们相信,选取部分广西历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补充,定会让贺州学院的学生耳目一新,也会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在感知这些文化后,他们将主动了解、学习广西历史文化,并为传承广西历史文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落实方式

同其他诸多高校一样,贺州学院目前通过开设通识课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式虽然通行,但存在明显不足,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认为,地方高校还应采用其他方式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尝试过诸如研读传统文化经典、研究传统文化文献、创新传播传统文化等方式。我们发现,这些方式不但有助于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仅仅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的不足。

(一)研读传统文化经典

当代大学生较少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上深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影响,因而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及现象。主要表现为:以无聊、无趣博眼球,思想境界不高;面对是非,缺乏辨识能力;缺少高远的理想和抱负;徒慕虚荣,没有自立自强意识;轻视父母,缺乏对父母应有的恭敬;对国家大事不关心,缺乏家国情怀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远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没有养成高尚的生命人格,还不具备为人处世的能力。我们认为,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人格、提高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就必须在凝聚着中华历史智慧的传统文化经典中去找方法。

基于此,我们组织了面向全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经典研读班,参加者多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研读教材主要是几部蒙学经典读本,包括《弟子规》《三字经》《龙文鞭影》《增广贤文》《格言联璧》《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这些读本价值各异,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感知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弟子规》“规定了子弟居家在外所应遵行的礼仪规范和言行准则,其核心为孝悌仁爱信”,能使当代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品德修养。《三字经》“将涵盖了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传统伦理思想及识字教育浑然融为一体”,“被赞誉为千古第一奇书”,能使当代大学生博闻多识,自觉塑造美好人格。《龙文鞭影》主要介绍自然知识和历史上的人物典故,能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广贤文》主要阐述人生哲理、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故历来有“《贤文》一篇,古谚三千”、“读了《增广》会说话”的美誉,能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增强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格言联璧》则是“一部专门以格言训导童蒙的一部蒙学格言的集大成之作”,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会对当代大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是我国最优秀的两部对联创作教科书”,“读者按平仄格律经常诵读,不仅会受到音乐美学的熏陶,丰富想象思维空间,而且能初步掌握创作诗词和撰写对联的必备的语言技巧”,故对当代大学生提高文化修养、欣赏和尝试创作古诗词、培养高雅格调都很有帮助。

据反馈信息看,在参加研读班之后,很多学生都改变了自身的不良习性,纠正了一些错误认知,这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具有的潜在价值。

(二)研究传统文化文献

贺州学院的办学定位中,有一点是“服务区域”,作为贺州学院的教师,也应有“服务区域”的意识。我们的做法就是尝试用多学科方法来考察广西历史文化,这是因为,广西历史文化本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广西地方史志中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旅游文化,所以我们就从旅游学的视角考察其中的旅游资源类型、探讨它们对广西旅游文化开发的价值,并撰写有《<嘉庆重修一统志•广西统部>旅游资源类型说略》《论广西旧方志对广西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等文章。

又如广西地方史志里还有大量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往往能给人新颖别致的阅读体验。它们是民间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研究通俗小说、地方戏曲等都有参考价值。但迄今为止,它们尚未引起广西文化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未被系统采集。基于此,我们撰写了《略说广西方志对广西民间故事再采集的价值》一文,发表我们的看法,希望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和研究广西地方史志中的这些民间文化。

(三)创新传播传统文化

贺州学院的基本定位是“立足贺州”。贺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此外,贺州还有优美的自然山水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文化,当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讲好贺州山水故事、传播贺州历史文化便成为贺州学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

贺州学院办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这个专业恰好开设了《贺州人文地理》这门课。我们认为,贺州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文化以各种形态和方式呈现于现代生活之中,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去挖掘这些文化,并以影像的方式加以记录,正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创新方式。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在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部分学生讲授《贺州人文地理》时,就着重鼓励学生以影像的方式记录和传播贺州历史文化与自然文化。

在学生提交的影像作品中,诸如《临贺故城:宗祠》《贺州宗祠:江家宗祠纪实》《贺州影像之牛肠酸》《钟山油茶》《黄姚古镇:牌匾文化》《贺州龙井古村》《姑婆山》等几部,对贺州的宗祠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古镇古村文化、山水旅游文化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挖掘和用心讲述,体现出他们对贺州历史文化及自然文化的独到思考。这说明影像传播也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结语

作为地方高校,应该肩负起培养中华文化传承者的神圣责任,在切实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落实方式之后,认真遴选师资力量,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