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BIM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运用

2020-12-07刘猛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刘猛

(山东 烟台 264002)

一、基本概念

(一)BIM技术

所谓的BIM技术,其实就是一种构建和应用建筑信息模型的数字信息技术。通过参数模型,BIM技术能够完成各种建筑工程数据信息的整合,并完成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数据的分析,从而完成数字信息化立体模型的构建。作为一种仿真模拟建筑物的模型,该模型以建筑、施工、水暖、结构等全生命周期的各项信息数据为依据,可实现建筑物的仿真模拟,所以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优化性和可视性,能够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管理中得到应用。

(二)预制装配式建筑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建筑,采取的是全新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和可持续技术,将采用新型绿色优质材料进行建筑构件生产和装配,不仅符合国家住宅产业化与节能减排要求,还能解决建筑空间无法灵活分割的问题。相较于传统建筑,预制装配式建筑自重仅为建筑的一半,在实际施工时会将工程预制好的建筑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安装与施工。在实际施工时,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还要使预制装配式构件拥有良好弹性工作状态,并且各构件浇筑连接位置不会出现严重裂缝损伤。因此,还要加强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以确保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

二、分析BlM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运用

(一)预制构件设计中的应用

生产预制构件之前,需要开展预制构件设计,这一环节应用BIM技术,明确预制构件的质量标准,并构建三维模型,然后借助计算机软件,对模型进行组装,评估预制构件是否符合施工要求。

BIM模型中,每个图形单元均包括预制构件的类型、尺寸、材质等参数,通过合理设置这些参数,便可以构建精确的预制构件三维模型[1]。同时,设计人员如果需要修改某个预制构件的参数,由于各个预制构件之间相互关联,因此,这一预制构件的相关预制构件也会随之变化,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有利于提高预制构件设计的效率与质量。

(二)在构件制造中的运用

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构件生产管理。运用BIM技术,可以利用其中心数据库存放工程建造生命周期数据,并实现构件编码设定。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还要从中心数据库完成构件相关数据的读取,以获得构件生产的基本信息。同时,运用BIM技术也能将构件生产的质量检测信息和生产过程信息等信息记录下来,并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为施工人员提供这些数据。结合构件的重量和安装位置等具体信息,施工人员则能更好地施工。在实际生产中,为运用BIM技术完成构件信息的采集和追踪,还要在各构件中完成RFID芯片安装,并确保芯片与构件有相同的编码,然后利用读写设备完成构件信息的采集和传输。结合这些信息,则能将不同种类和规格的预制构件准确配送至施工现场,从而使施工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三)在施工现场进行充分的应用

施工现场往往最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因为现场当中所涉及的工作面相对较多,不仅要对人员进行有效的运用,同时还要对相关的工艺技术进行充分的展示,以及机械设备和材料,做到最科学合理的应用,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整个现场施工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利用BIM技术和体现出的可视化功能模块,对各个的施工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标准,以此能够降低整个结构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的偏差以及误差,因为BIM技术可以将各个区域施工进行扩大化,找到问题的根结所在并能够及时做出调整处理,同时在对材料的管理方面也可以进行充分的利用,无论是材料信息的采集还是相关安装设计分析,以及后期的材料具体应用都会展现出良好的作用和价值,让每部分的材料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利用。

(四)装配式建筑运行维护阶段的应用

在传统建筑施工维护过程中,二维平面图纸往往难以展现建筑的全貌,目前通过运用BIM技术以及RFID芯片技术,建筑维护人员能够利用移动终端,对各个构件进行巡查和分析,一旦发现构件出现问题,可以识别芯片内存储的信息,根据信息展示的构件尺寸、材料、安装方式等信息对破损构件进行更换或者维修,大大提高了建筑维修的效率。

另外,在对建筑本身进行维修之后,技术人员还可以将维修部位的相关信息、维修方法、维修结果输入到BIM模型中,帮助后续的建筑管理人员完成各类的工作,避免建筑长期使用后出现的设施布设情况不清等问题,进而实现从管理上提高建筑使用寿命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非常适合装配式建筑,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建筑成本,还能够在很大限度上提升项目工程实施效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BIM技术更值得应用于更多的建筑领域中,该项技术的优点为我国建筑行业带来了许多便利,在确保建筑整体施工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建筑施工水平,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