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措施分析
2020-12-07赵煜宇
赵煜宇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素养与文化底蕴方面普遍具有显著优势,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将来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直不太乐观。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创业,已经成为许多人才交流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创业重视不足
目前我国还有许多高校的管理层思维陈旧,眼光落后。在日常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所以也没有设置相关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这样就很难发挥高校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创业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导致部分毕业生出现就业创业迷茫,无法顺利就业。
(二)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一方面,近几年来,受高校扩招影响,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而整个社会的岗位数量却是有限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大。尤其是一些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高薪工作,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受大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影响,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市场对人才的知识要求明显不符,教育目标与市场人才需求严重脱节,我国的人才培养出现结构性浪费现象[1]。
(三)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不正确
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我国许多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不正确。一方面,在选择工作上,认为基层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不愿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从基层工作做起,在就业中产生大量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另一方面,缺乏自主创业意识,普遍对进入事业单位与国企单位就职感兴趣。不太关注自身专业优势的发挥,不注重将自身专业技能与市场人才供需有效结合。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有效措施
(一)创建校内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不但是引导高校毕业生明确自身学科优势与就业方向,科学就业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高校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高校应该创建校内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式就业创业指导。一方面,从大一起就有序地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不同学期的日常教学工作。依据专业学科特点与不同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发展潜力等多种因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与健康的择业心理,逐步指导不同专业大学生科学规划好自己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机会与多种教育形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比如,高校可通过邀请往届成功创业校友分享创业经验,聘请校外专家开展创业讲座等形式来丰富本校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增强他们的创业技能[2]。
(二)通过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一方面,高校应该不断密切与社会企业单位的联系,在深入调研企业单位资质、实力与主要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力争与企业单位保持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定期安排本校学生到企业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企业单位的设备、技术、工作环境优势,有效弥补本校学生教育实践方面的不足,切实提升高校育人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相关专业知识,还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企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针对性指导,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就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每年在企业单位招聘期间,向企业单位推荐本校优秀毕生。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友联合等各方面的人事资源,拓展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增加毕业生就业几率。
(三)优化高校就业舆论环境
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许多大学生不愿入职基层岗位就业,为此,网络、电视、报纸等各媒体要大力宣传政府对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的宣传。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的积极舆论导向,由此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兴趣,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信心。
(四)增加政策扶持,提升服务意识
政府的扶持与帮助,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为此,一方面,各地政府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基层就业与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适度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与自主创业的补助标准。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提升服务意识,妥善地安排好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工作与生活,热心帮助大学生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适度简化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手续与流程,自觉地为大学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3]。
(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管理工作
在每年的毕业季,积极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管理工作。第一,广泛采集、认真核对、有效汇总与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入职单位、就业岗位等信息,做好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第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大学毕业生的各项就职信息进行客观统计,并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便需要时,能够及时上报毕业生就业信息,为国家与各级政府制定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仍存在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创业重视不足,人才供需矛盾突出,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不正确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政府、社会以及大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创建校内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开展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毕业生就业舆论环境等方式,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