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语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以“日语精读Ⅳ”课程为例
2020-12-07宋婷
宋婷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2017年与2019年,教育部相继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各大高校也随即逐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教育是国之大计,高校担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任。“课程思政”教育尤为重要,其核心是立德树人。在各类学科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
本论文主要以课程“日语精读Ⅳ”为例,从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及“课程思政”在该门课程中的具体实施路径等方面,探讨高校日语专业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及具体实施方案。
一、“日语精读Ⅳ”的课程性质及特点
“日语精读Ⅳ”课程在笔者所在高校是为日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也是日语专业的学科基础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对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的全部要求,涉及内容广泛,语言知识难度逐级递增,可以说该门课程兼具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教学的具体目标是巩固初级阶段的语法知识,掌握中级阶段的日语语法,牢记并能够准确使用一定数量的常用词组,准确记忆单词总量约8000个。能够使用日语进行日常交流,可独立阅读中等难度的日语文章,并能够归纳文章大意。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方面,能够比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整体水平基本达到日语国际能力测试1级水平。
综合来看,该门课程处于培养方案必修基础课的核心位置,课时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是将“思政”内容系统、连续融入课程中的最佳载体。
二、教学要求及实施情况
“日语精读Ⅳ”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级阶段的基本常用词汇及句型句式;要求能够达到听力畅通无阻,会话脱口而出的基本无障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要求以课文为载体,对日本社会、文化、国情、历史等有更为深入的思考,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此前的课程多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重点,其内部有关“思政内容”的挖掘和讲授多数是随机、散在、缺乏整体设计和连续性。这也是借助本课题系统展开“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所在。
三、课程中可挖掘的德育元素
(一)通过日语的学习以及中日词语的异同性分析,体会汉语语言之美
借助语言的学习和对比研究,体会我国文字和语言的魅力。日本本无文字,后借鉴了中国的草书和楷书的偏旁部首创造了日文的表音文字——假名。日文中的很多词语都是借鉴的中文古文的意象和内涵。通过日文的学习,体会中国文字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字在亚洲所起到的推动和影响作用,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紧密结合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核心内容,配合拓展资料,加强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教育
“日语精读Ⅳ”中的课文共涉猎了10个话题,其中包括人物、文化、社会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可以通过关联话题,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正能量,建立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意识,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三)提升对不同文化的辩证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文素材虽均以日本文化为主,但可通过与中国文化的异文化对比与分析,让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之处,使其在差异性中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四、德育元素的具体实施途径
(一)依托语言
日语中的表音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分别借鉴的是中国的草书和楷书的偏旁部首。通过引入日语表记的来源等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日本文字的书写和发音,还能够让学生了解中日文字的关联性,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文字的形成和渊源的兴趣,以此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日语中很多词语都用汉字书写,其汉字看似与我国文字的书写和含义大相径庭,实则有着密切关联。例如:林檎(苹果)、箸(筷子)等词语,究其根源,都是我国古汉语中使用的文字和含义。另外,日语的用言(名词、形容词、形容动词)中很多词语会包含多个意象,有的动词含义多达二三十种。学习者若能从汉字的书写中找到其汉字的深层内涵,对于日语多义词语的掌握和记忆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操る”一词,汉字写成“操”,有“操纵”“操控”“使用语言(操着一口北京腔)”“操作”等多义。而汉语中的汉字“操”也涵盖了日文所有的意象。
日语与汉语,虽然从语言特征上来看分属黏着语和独立语系统,但在文字的使用、词语的含义和短语搭配等层面上关联十分紧密。从中可见,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对于日本乃至整个亚洲的文字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了解这些,不仅可以促进对象语言的学习,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母语和中国文字的热爱,在体会其魅力和影响力的同时,感受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依托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日语精读Ⅳ”的主要内容由10篇长文组成(选用教材为《日语精读2》,外研社),每篇课文的内容都侧重日本文化的介绍。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在学习和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通过导入中国相关文化,引导学生对中日文化进行对比思考。以此实现在外语教学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日语精读Ⅳ”中“歌舞伎”一课,主要介绍了日本传统艺术形式——歌舞伎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而说起中国的传统艺术则不可不提“京剧”,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语言知识,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梳理和口头发表有关中国“京剧”作为国剧的艺术魅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依托背景
作为外语学习者,在接触这些文化信息时,一味地崇洋媚外或是盲目自大都是不可取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知和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只有深层理解文化产生的根源,才能充分认可不同文化的个性。文化本应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外语学习者尤其应该消除文化优劣说,应该从异文化的视角出发,去探索文化交融的途径与手段。
(四)依托拓展
作为语言的练习和巩固阶段的阅读素材,可定期给学生准备一些包含爱国情怀、国家大事、中国文化等元素的资料。让学生以阅读、发表、概括大意或翻译等形式完成。可在夯实和巩固语言基础的同时,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学习之中,并做到“润物细无声”。
五、教学方法创新
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改良与创新。需要将教师、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方能实现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机导入和深化。
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绝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该是学生在思政方面的楷模和榜样。一方面,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政治人文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在生活、科研和教学等方面为人师表,以自我优秀的人格带动学生。教师的实践与表率作用是课程思政、专业余人的良好保障。
其次,教学内容,唯有创新才是原动力。
目前使用的教材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难易度比较适中。从内容上看也覆盖面也比较全。但其中缺乏明显的思政亮点。因此在教材中挖掘思政相关亮点,紧密围绕提升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目的,对教材进行深度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最后,学生方面,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了解学情,认真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积极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中国文化融入课堂内容之中,并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对于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的合理交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日语精读Ⅳ”是一门日语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进行宏观整体设计,从语言、内容、背景及拓展知识等四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日语专业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对接的有效途径。
在该门课程的语言学习中,提炼出方法论,并从内容的角度进行知识拓展,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和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主动地、积极地探索方法,再将所学方法具体应用到语言之中。笔者认为这是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语言凝练思政,思政指导语言”。教师应以树立和培养“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核心目标,在实践教学中,借助语言的学习,了解对象国的文化,借此重新审视中国文化,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