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环境下社区教育发展管窥

2020-12-07易怀喜

魅力中国 2020年33期

易怀喜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社区学院,浙江 绍兴 312030)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应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面向人人,实现共建共享。”5G、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既有助于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也赋予了社区教育发展新的活力。为助力社区学校办学工作的提质增效,应积极引入在线学习、网络教育资源,使教育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开放,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应重视教学激趣,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沟通,体现自身的育人优势,完善社区教育的顶层设计,促进社区民众能够进行连续性、深入性学习,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发挥信息技术的助力作用。

一、信息化环境下社区教育发展契机

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文化部门更重视丰富社区民众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具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尤其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速,城市中的人口数量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均为社区教育教学工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创办国家开放大学,使社区居民形成终身学习意识,需要社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升级。从而,做好教育教学服务,使民众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以多元化办学思路,使社区教育教学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在紧抓新时期发展机遇的过程中,也应直面新的挑战——为了使社区在线教育、集中讲授、学习培训、技能学习等活动开展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应当着眼于对高新技术、智能平台等应用,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流动,开发专门的教学App 软件,促进教学互动,使社区教育开展更具广泛性。此外,为规范教学行为,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还应形成有效监管机制。

二、信息化环境下社区教育发展措施

(一)创新办学理念

立足于信息化环境下,助力社区学校发展,需要革新教育理念,提升服务能力。因社区中,具有学习需求的民众年龄跨度较大,他们接受教育的层次也多有不同,这便使社区学校教学工作开展更具繁杂性。为此,可借助对大数据、智能平台的应用,展开信息调研,获取民众的学习需求。继而,对现有教学课程加以优化、补充。只有具有“生本”意识,尊重并关注学习需求者的感受与发展诉求,精准进行教学定位,才能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转型、升级。

(二)优化教学平台

为了吸引社区民众关注并通过在线平台展开自主学习,需要进一步优化平台设计,使其操作具有便捷性、界面呈现更简洁,让民众能够“愿学、善思、享学”。在具体的界面板块设计中,不仅应具有可选资源库,使学习需求者可选择英语、酒店管理、早教、艺术等不同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也应具有一支专业能力过硬的师资团队,为学习者提供教学在线答疑,让社区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平台建设趋向完善。另外,可运用融媒体,促进对社区学校的推广、宣传,培养民众的终身学习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社区学校的“时时可学、人人参与、处处能学”的优势,助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三)关注混合教学

为了形成体系完善、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社区学校的发展,还应积极运用混合教学模式,密切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一方面,在线教学有助于突破教与学的局限性,使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充电”,并为了加强在线交流,可成立学习微信群;另一方面,还应关注对社区学校的建设,应当定期召开教学讲座、技能培训等,促进学习者展开实践操作,助力他们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同时,在App 的研发过程中,应考虑到中老年人的阅览习惯,使教学课程的开设科目、字体屏显等具有多样性,优化受众的学习感受,助力混合教学模式向纵深推进。

三、结语

总之,为了积极迎接知识时代的到来,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应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推陈出新。为此,一方面应给予社区教育工作开展高度重视,加强资金与政策扶持,使其与人才需求相匹配,提升人才培养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社区教育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层次性,使其能够满足不社区民众广泛而具有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彰显自身的工作优势。从而,让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的民众,在开放大学中拥有接受特色化、个性化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