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在大健康理念中的作用研究
2020-12-07杨永坚秦竹刘曦遥
杨永坚 秦竹 刘曦遥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大健康就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地呵护,不仅追求个体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其中,心理健康在大健康理念中的作用日渐凸显。
一、大健康理念的政策背景
为积极应对当前突出健康问题,党和政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健康问题的关口前移,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干预措施,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针对重大疾病和一些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由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的健康教育体系,引导人民建立正确的大健康理念,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内涵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事关个体幸福、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健康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动力。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俗话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如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拥有心理健康才拥有健康品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突如其来的病情,打败你的不是身体的病毒,而是心中的软弱。这也激发对生命规律和健康追求的深刻总结。心理健康则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是解决当前健康问题的内在因素。我们倡导树立大健康的观念,更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疾病科普工作和心理健康服务。
三、心理健康在大健康理念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学家列维托夫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与个性心理特征三种形态。文中从三种心理活动的角度出发,探究心理健康在大健康理念的主导作用。
(一)心理过程中的健康模式。心理过程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过程。当前,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公众缺乏科学方法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偏低。《黄帝内经》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中庸》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些“恬淡虚无”“性自善”“大德”体现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在健康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大医精诚》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民间提倡的“三分治、七分养”。其实,一般的慢性病或心理疾病可以靠自我管理、自我调节,通过食疗、运动等方式辅助保养身体,从而形成有效的健康模式。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随时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二)心理状态下的健康行为。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因素的医疗服务仅占8%、生物学因素占15%、环境影响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我们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养成符合自身、家庭和社会特点的健康生活状态,保持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提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常见的睡眠问题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警示信号。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睡眠问题。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有氧运动,大脑释放内啡肽,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国医大师干祖望倡导“童心、蚁食、龟欲、猴行”八字养生法正是健康行为的体现。
(三)个性心理中的健康特征。个性心理中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心即理,人们总是通过心来认识外界万物。对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也是基于对疾病无知。实际上,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乃至康复。有人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其实人平时也会容易生一些病,人就习惯性地被人认定“精神病”。
马克思说过:“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在马斯洛看来,需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实,需要就是一种欲望表现。叔本华曾说过“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幸福从来不会突然降临,我们健康身体更需要健康心灵来呵护。健康之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大健康理念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