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形态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
2020-12-07薛青瑞陈梦雨
薛青瑞 陈梦雨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口腔技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牙科修复领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数字化设计口腔修复体的使用率正在逐年递增[1]。数字化设计口腔修复体对牙体形态的掌握要求极高,口腔形态学的掌握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字化设计口腔修复体的质量,掌握口腔形态学知识对设计修复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口腔形态学实验能将理论课上所学的抽象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和记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传统口腔形态学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以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均差强人意。基于此,笔者结合口腔医学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口腔形态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以加强学生实践技能操作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口腔形态学实验课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口腔形态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验内容安排不合理
口腔形态学是阐述牙齿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实验教学主要内容为牙体雕刻技术,通过学习牙体形态理论知识和牙体雕刻技术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其他核心技术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2]。这门课程培养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牙体雕刻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口腔形态学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强调理论、忽视实验的现象,导致学生们在实际实践操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开展实验课程均为直接进行牙体雕刻实验项目的教学,忽略了雕刻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导致学生基本功不到位,不能较好的将所学知识实际应用到实验当中,最终致使他们动手操作能力都较为薄弱。并且实验课程只有验证相关理论的验证性实验,而未设置开放性创意实验让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阻碍了学生们创新思维的良性发展,长久以往,抑制了学生们口腔修复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单一
口腔形态学实验课程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讲授法和演示法。理论部分以讲授法在教室进行,学生参与度低,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实验部分以讲授法和演示法在实验室进行,学生无法将实验和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导致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就开始进行实验操作,最终所雕刻的牙齿形态各异,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弱、缺乏实验教学经验等问题,造成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条理性的实验教学,致使实践能力提升慢、与行业需求不一致;且缺少相应的系统化培训,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得当,学生无法理解性的接受。
(三)教学设施不足
口腔形态学实验教学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存在多名学生围着示教台进行学习观看教师雕刻牙齿的现象。正常教学班一般为30 人,30 人同时观看教师操作,无法避免有学生看不清或是看不到,学习不到雕刻过程中的要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不佳,虽已采取了分批进行示教的方式,但仍达不到预期效果。长此以往,会影响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或放弃观看教师示教学习的机会。
(四)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口腔形态学实验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为终结性评价,以雕刻一颗标准牙齿形态定“胜负”,考核方式单一,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导致学生不会自觉地进行相关实验,只是按照实验教师示教的内容进行实操,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不利于实验的顺利开展。另缺乏创新能力的考核,学生了解牙体形态单一,缺乏应用性和灵活性。
二、口腔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新增创意实验项目,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口腔形态学实验是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口腔修复体制作工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校期间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因实验内容枯燥无味,大部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因此,增加创意实验项目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实验项目进行改革,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动性,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较高水平。
根据课程特性,依据国家技能标准《口腔修复体制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口腔技术行业需求修订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创意实验项目,构建新的口腔形态学实验教学体系,使其与原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牙体雕刻实践技能,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创意雕刻实验1 小动物雕刻:课前做好实验准备,先讲授大小雕刻刀的使用方法,进而继续讲解“窝、沟、点、隙”的雕刻方法,接下来让同学们通过雕刻自己的属相小动物来熟练掌握雕刻工具的正确使用,打破了枯燥无味的实验课堂,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他实验项目奠定了基础;创意雕刻实验2 天然牙雕刻:课前展示大量天然牙模型,让学生进行细微形态的观察,然后再次进行“随心所欲”的雕刻一颗牙齿,打破常规的标准牙齿雕刻,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以后从业过程中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加仿真美观的修复体做准备,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源泉。
(二)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升
将教学模式调整为理实一体化教学[3],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并结合OBE 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确定学习目标:通过口腔形态学实验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口腔形态学理论知识,掌握牙体雕刻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数字化修复体设计;制定教学方法:在实验课程中,减少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们在实验操作时,对理论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和分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实验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每一个雕刻项目基于义齿修复体制作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制定,各项目之间重复步骤,不同的是雕刻内容,使学生通过实验对理论知识加以巩固和验证,从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解决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三)开放实验室,弥补学生练习不足的缺陷
口腔形态学实验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由于课程学时和实验室的限制,学生的牙体雕刻技术得不到详细的实验指导和足够的实验训练[4]。原学生进行课后雕刻练习多数在寝室进行,因其光线暗,无教师指导等原因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雕刻技术的提高。通过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学习环境,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以牙体雕刻技能大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学生整体雕刻水平的提高,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牙体雕刻技术[5]。
(四)健全教学设施,保障教学效果
教学设施是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物质保障[6],针对口腔形态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多名学生“围观”示教的问题,结合口腔形态学实验牙体雕刻项目自身特点,采用高清摄像头进行放大投放到荧屏的方式,使得每位学生均能“看得到、看得清”,保障了教学效果,减轻了教师压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重构考核评价体系,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原考核评价模式为终结性评价,课程结束后进行“雕刻一颗牙”作为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模式存在弊端,不能体现真实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利于学生技能的提升。现调整为过程性评价,形成“实验项目+创新能力+学习积极性+职业素养”四方面共同组成的全新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
三、结论
口腔形态学实验牙体雕刻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基本功,能否学好这门课程直接关系到口腔医学技术其他核心课程的学习质量。本文对口腔形态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内因和外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创意实验、理实一体化教学、开放实验室等举措,学生的牙体雕刻技术、创新能力、职业素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继续不断的改革探索,进一步对接口腔医学技术行业需求,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强技能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