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以研致用、以研促教、以研育人”的职业教育工坊教学产品开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项目的实践研究

2020-12-07俞晓妮

魅力中国 2020年33期

俞晓妮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指出“与人才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紧密结合培养杰出人才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能力,提高培养人才的水平和技术服务的附加值。”即人才培养与教师能力提升并重,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科研、教研及成果转化能力反哺教学,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质量、效率及创新为抓手,切实推进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一、研究背景及项目规划

(一)以研致用——助力地区经济及文化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服务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道德引领。其中通过科学研究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实现服务社会的更高形式。

“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着力点既不是前沿、高尖端型的科研,也不是纯基础、纯理论的科研,而在于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服务。因此高职院校科研方向的定位应立足于区域性、地方性特定的实际目标或应用目标,坚持科研服务地方的宗旨,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需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专业设置规划,借助和整合社会资源,逐步搭建对接专业建设、形式多样的科研平台,构建起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工作体系。

以研致用,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孵化,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及创新产业发展,助力地区经济及文化建设。

(二)以研促教——提升师资水平、服务职业教学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具备指导学生实训实践能力的教师。“三能型教师”是指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具备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执行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能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的“三能型教师”队伍应成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既可以拓宽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又利于教学资源的丰富。在高职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将“产、学、研、用”高效结合,推动学校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并反哺教学,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以研促教,开展教学应用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服务高职教育质量提升。

(三)以研育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转变教育观念,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围绕学生的培养去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提升师资的科研服务能力,带动教师相应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够顺利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围绕科研服务项目实施教学内容的转化,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提供足够的指导,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教学是把已知的成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主要是把已有的知识讲解明了,让学生能够明白整个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知识点,做到“学以所用”。科研是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研究重要培养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去分析以及如何去解决的思路和能力,实现“学用相长”与创新人才培养。

教师的科研成果是平时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创新,不但可以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也体现了教师的个性特色。教师如果把这些创新成果和实际经验带入课堂、融入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传授先进的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可以表现出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还可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以研育人,构建“现代学徒制”及“工坊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探索未知,为新时代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项目实践研究过程

(一)指导思想及研究意义

人才培养是第一资源,培养高质量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是适应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需要。

习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

2018 年8 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

2019 年1 月,在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破解新课题,以“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的精神风貌,迎接数字化,拥抱数字化,努力做好全媒体“融合”大文章成为当今媒体行业的发展战略。

培养影视动画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及文创人才,在新时代融媒体发展及文旅结合、文创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及社会意义。

(二)项目内容简介

将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为背景的三维动画工坊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项目及企业技术工艺,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及时同步地转化为工坊立体化教程及网络课程平台。技术涉及领域为数字媒体、三维动画、文创产业。。

依托“现代学徒制”、“协同创新中心”、“工坊”等职业教育育人模式,校企联合开发具有“一带一路”、“文创”元素的时代感的数字化项目,结合“互联网+”教育理念,将以上研究成果转化孵化为工坊活页式讲义、工坊网络课程平台等教学产品,弥补此方向高职教材的空白,使工坊育人模式惠及更多受众,同时进行文创产品的专利申报、网络讲程平台的软件著作权申报,在知识产权保护等营商环境日趋优化的背景下,进一步转化为产品,服务地区经济建设。

(三)项目保障措施

学院提供政策支持。鼓励科研成果转化,进行专利申报培训及平台搭建;信息工程学院提供政策支持。搭建工坊育人模式及提供软硬件工坊环境支撑,举办科技文化节、文创大赛;多媒体教研室活动支持。申报购置科技文化节及文创大赛所需物资及奖品,多名教师同时带领组织学生参赛;企业参与。企业技术总监亲自指导学生制作真实项目,传授企业技术工艺。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开发;项目负责人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项目开发及项目管理经验。有效地进行项目总体策划及推进;科研及教学管理领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项目研究;学生参与。动画工坊的2名组长及4 名优秀学生参与项目制作,能够有效表达亲身项目开发经验及技术收获。

(四)项目研究过程

1.研发文化创意产品

(1)实践研究内容

结合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及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特点,在教学中融入科研,指导学生进行文化创意设计,进行专利申请,进一步转化孵化为文化创意产品。

融入中华文化自信及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带领学生模拟制作国产三维动画片《哪吒》的角色建模及动画;融入中华文化自信及创新创意能力培养,带领学生进行文创三维设计及文创宣传片制作;结合“一带一路”及信息技术发展,带领学生参与制作信息工程学院宣传片《驼铃》;参与企业其他的真实项目开发。

融入文化自信及爱国主义元素,举办比赛,举办文创设计大赛、科技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及热情。遴选出优秀文创设计进行专利申报,获得专利授权,为进一步转化为文创产品作铺垫。

(2)社会价值

通过项目实践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助力沈阳文化名城建设;推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助力地区经济建设;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文化创新、文化创业,助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及创新型国家建设。

2.研发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1)实践研究内容

在已具备理论教学和指导实践的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提升教师的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项目的能力,促进教师由“双师型”转化为“三能型”。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将实用项目开发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校企联合开发《工坊活页式讲义》、《工坊网络课程平台》。

将工坊中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及企业工艺,同步、及时地转化为工坊活页式讲义及网络课程平台,通过教程发行及网络课程的“互联网+”学习模式,将有效辅助工坊育人,惠及更多求知者,通过科技转化,扩大工坊育人模式的受众,为融媒体时代及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数字化技能人才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社会价值

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的内容,结合职业教育本身的需要。开发教学产品、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师资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以研促教,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3.通过工坊项目校企协同育人

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未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中国的产业发展正处于由“低端制造”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烈。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立校企人才培养共同体,建立工坊育人模式,有助于工坊学生快速成为企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1)实践研究内容

立足职业教育,构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工坊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平台,对接产业链基于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企业、教师、学生共同进行实际实用项目研发。校企合作,以研育人为新时代输出高质量的数字产业人才。

(2)社会价值

产、学、研深度融合,学生参与项目开发,成为“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使高校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服务新时代建设。

(五)项目成果

本项目完成成果信息工程学院宣传片项目《驼铃》制作;文创产品开发;文创大赛举办;模仿《哪吒》建模及动画制作;企业其他临时项目制作。专利申报;《MAYA三维动画工坊立体化教程》、《MAYA 工坊网络课程平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著或教材1 部;结合文创设计大赛及科技文化节,将师生设计成果转化为专利3 项;开发微课10 项;开发网络课程平台1 项;文创项目孵化并市场应用1项;培养数字化人才及文化人才,服务新时代的需要。

将三维动画工坊开发的具有时代需求的实际项目及时地转化为工坊立体化教程及网络课程平台,通过教程应用发行及网络课程的“互联网+”学习模式,有效辅助工坊育人,惠及更多求知者,扩大工坊育人模式的受众,为融媒体时代及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数字化技能人才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发挥职业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培养输出高质量高技能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为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积聚人才力量。

三、结语

基于“以研致用、以研促教、以研育人”工坊教学产品开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项目的实践研究,以提高高职教育师资科研能力为抓手,助力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提升师资水平,服务职业教学,提升高职育人质量,培养创新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进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