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探析
2020-12-07段传梅
段传梅
(武汉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现今防控已成常态化趋势,高校在复学复课的同时,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保护师生生命安全,是我们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一、防控常态化期间读者服务呈现的新特点
(一)线下读者服务减少。读者到馆阅读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与读者的交流,图书馆可以直接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然而,在当前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大多数图书馆采取预约方式或送书上门的方式为读者服务,使入馆教职人员与学生大大减少,因此,线下读者服务也随之减少。
(二)线上读者服务增加。初始阶段,高校开学时间无法确定,根据教育部“离校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意见,各个高校先后开展网络远程教学,高校图书馆也开展着网上借阅,导致电子资源访问量大幅度增加。
二、防控常态化期间读者服务保障措施
(一)安全保障措施。从安全和知识的关系上看,安全是底线,是前提,是防控常态化下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应该遵循此原则,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实行预约入馆借阅,控制入馆人数,错峰入馆,减少人员的聚集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入馆前的体温检测与登记环节必不可少,做到不漏一人;在借阅与阅读区域,加大人与人之间的安全间隔,;定期消毒,从而确保图书馆安全借阅与安全服务。
(二)适当延长借阅与归还时间。为全力做好防控工作,高校图书馆在防控期间均暂停所有馆内服务,假期借阅的图书均已逾期。但闭馆不停馆,为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图书馆规定防控期间的图书逾期这种情况全部免责,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延长图书借阅与归还时间。
(三)延伸读者服务范围。常态化防控期间,线下服务减少必然导致线上服务增加,由于电子资源访问需求量飙升,高校图书馆开放多种电子资源访问方式,以便读者充分利用电子资源,有效保障高校教职员工及学生对图书文献的需求。
(四)拓宽借阅渠道。高校图书馆常规的借阅渠道到馆借阅,防控阶段,减少了入馆借阅的人次,就必定要拓宽高校师生的借阅渠道。针对此种情况可以借鉴前期生活物资配送方式,采取无接触式的借阅方式,即建立专门的图书馆服务团队,读者通过相应的检索目录,检索出自己所需要的纸质图书,通过微信或是邮箱等电子渠道告知相应的馆员,馆员通知读者在相应的时间到馆取书或是服务团队将相应图书送达指定安全地点,读者再去取等方式,以保障读者必要的需求。
(五)多方位利用网络平台。随着网络平台建设日趋完善,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使咨询服务手段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表单咨询、电话咨询、电子邮件咨询等方式外,图书馆还结合当前移动网络特点,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信息宣传与读者咨询,如高校图书馆通过建立读者微信群为读者提供实时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响应读者的咨询问题,及时为读者答疑解惑。
三、防控常态化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建议
(一)加强相关应急设备与措施的建设。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出台相应的应急措施措施管理办法,高校图书馆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应急服务纳入发展规划,因此未雨绸缪显得尤其重要。与此同时,还应规划部分资金预算用于日后开馆的消杀工作及日常消毒及安全建设方面等。
(二)多元化的丰富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主要包含了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资源。在闭馆期间馆藏电子资源的重要性。高校丰富的电子资源,特别是电子教材与电子图书,是高校教、学、研活动正常开展的有力保障。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也应提高相应的硬件水平与技术水平,以应对远程访问高峰,保障读者的电子资源需求。
(三)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高校图书馆员在熟悉馆内业务的基础上,也应融会贯通,增强网上信息资源开发能力,在疫情严峻和读者需求日益复杂多样的情况下,能驾轻就熟,快速定位读者所需资源,满足多样化的读者需求,自如地应对突发事件。馆员更新读者服务理念,提高综合素质与服务能力,才能在疫情防控期间闭馆不停馆,使读者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异彩纷呈。
(四)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应重视读者的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专业的获取信息意识。有条件的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信息检索课程,培养读者的文献检索能力,让读者学会图书馆文献检索知识和网络信息查询技能,使读者在整个检索查询过程中,降低盲目性,提高检全率与检准率,快捷地查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源。
四、结语
防控常态化检验了高校图书馆在特殊背景下的服务能力,图书馆需要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克服各种困难,做好积极防控的同时,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做好高校广大师生的读者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减少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障碍,推动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