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激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活力的对策研究

2020-12-07包卓利克

魅力中国 2020年33期

包卓利克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引言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党政建设面临着全新的建设理念,对于高校党政建设工作的活力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互联网+党建”模式的应用为党建工作创新文化载体的形成与应用提供了全新的驱动力,而“互联网+党建”的实际应用一方面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随着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挑战。

高校通过“互联网+党建”模式使高校党政建设的文化载体得到创新,为高校党政建设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从本质上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水平。除此之外,本次研究中将“互联网+党建”模式与传统党建模式实现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党的最新理论与工作成果实现普及推广,同时形成高校党员管理大数据、自媒体等全新的工作形式,实现党组织精准定位,进一步激发高校党政建设工作的活力。

一、“互联网+”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性

互联技术是迄今为止本世纪最先进的技术成果,互联技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习惯发生变化。为了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高校党建工作中需要引入“互联网+”来保证高校党建工作充足的活力[1]。

(一)全新的工作模式

“互联网+党建”使“互联网+”背景下全新的高校党建工作宣传教育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为高校党建的后续工作开发出更加全面的载体。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也随之变化。在高校党建工作中为了实现高效的宣传教育,需要迎合互联时代背景下人们接收信息方式的变化来构建一种新型的工作模式,即“互联网+党建”模式,这对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党建工作科学性与时代性的需求

在“互联网+党建”模式的指导下,高校党政建设工作需要真正落实科学化管理。“互联网+党建”模式下的高校党政建设工作需要对新问题、新状况进行不断研究,渐渐在党建工作中形成创新精神、开放性思维,如此一方面实现对传统高校党建工作的继承,另一方面实现在“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下的创新,结合实际情况,为高校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弘扬党优良作风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高校党政建设工作最大的弊端就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速度与效率受到信息载体的限制而无法提升。在“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下,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弥补传统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不足,提升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速度与效率。除此之外,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宣传方式单一,效率低下,而通过“互联网+党建”模式可以通过网络宣传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率。除了可以有效提升信息的传递效率与宣传效率以外,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党建”可以构建校园评论互动专区,师生对于最新的党建政策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工作部门可以适当予以回应,营造高校党务公开的环境,最重要的是,这种互动交流模式实现了民主性,体现了我党的优良传统[2]。

二、高校党建工作文化新载体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进一步强化高校党建工作

从现阶段来看,高校“互联网+党建”建设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高校党组织缺少专门用于党组织建设的网络平台:绝大多数的高校党员教育平台都寄希望于校党委,高校各学院也只是在本院的网站上设置了党政专栏。并且大多数高校在进行大规模的校园党员教育工作时一般使用的都是临时搭建的网站。这种现象说明,高校党政在建设工作中确实运用到了“互联网+”,不过并不是长期性、综合性的高校党政建设平台。在这种情况啊下,即便是高校党政工作运用了“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但是接受教育人员只能接收到碎片信息,没有得到整体化的信息[3]。

2.这种缺少整体性的网络平台大多数内容过于单一,并且这些内容一般是直接从上级党委转载过来的。在宣传榜样人物方面,也只是宣传国家大力宣传的先进人物,而并没有去发掘实际生活中的榜样党员人物,这样一来就会使高校党建学习缺少一定的特色。

(二)部分人员对网络党建的接受能力不足

在实际的高校党建工作当中,可以见到一些党员存在固执的工作态度,毫无根据的维护传统的工作方式而片面的否决全新的工作方式。对于这项问题本次研究进行了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一些党员片面地认为,“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知识单纯的对通知、文件在网络上进行发布,除工作人员信息录入系统以外,其他的党建工作还是要按照传统模式来进行[4]。甚至有的党员认为,网络技术是一种肤浅的技术,而党建工作具有至高无上的严肃性,将网络技术与党建工作进行结合是对党建工作的一种不严谨态度,并且这种“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很容易受到上级批评。这些现象表明,高校党建工作当中存在一部分党员不能正确认识网络技术,更没有真正意识到“互联网+党建”的内涵。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文化媒体平台

(一)创新文化载体——互联网+大数据平台

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党政建设工作一定会实现信息化。在高校党政建设工作当中需要引入大数据技术,真正实现高校党政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高校党政工作当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对于未来高校党政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现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党政工作当中的应用,需要建立高校党政管理大数据平台,运用高校党政管理大数据平台具备的数据识别、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功能对每一位高校党员的数据进行实时收集[5]。“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下的大数据平台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高校党政建设工作当中难以及时获取动态信息的缺陷使高校党建工作活力得到提升。

(二)创新文化载体——互联网+共享平台

文化载体即党政思想的载体,在发挥高校党政工作效果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优势。这种显著的优势体现在实时性、高效性。实时性指的是“互联网+党建”基础上的党政创新文化载体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更新党中央发布的最新政策、指示、文件等;高效性指的是运用互联网传递信息的高效率,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党中央最新的政策、指示、文件等信息。互联网+共享平台本质上提升了高校党政工作建设的效率,提升了高校党政建设工作的活力,而这一点正是传统党建工作模式所不具备的。

(三)创新文化载体——互联网+线上+线下

线下,采用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线上,仍然进行高校党政工作的创新。“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并不是完全舍弃了传统的党建模式,而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党建工作进行改进升级。在进行党员教育管理时,仍然要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工作,所不同的是可以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加入“互联网+”的相关信息。线上的高校党政工作仍然从信息宣传、人员互动的角度展开,提升日常党建工作的效率。

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双驱动模式实现了党建文化载体的创新,同时带来双重驱动力开辟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路径,为高校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四、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由“传统党建工作”向“智慧党建工作”转变

尽管“互联网+”的理念在多个行业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互联网+”的理念并没有太长久的发展时间[6]。互联网真正走进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也仅仅十年左右的时间,人们对于互联技术的认知还非常有限,并且可以通过实例看出,互联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互联网+党建”可以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效率,但是不可否认存在一些潜在因素会给高校党政建设工作带来威胁。因此要实现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向“互联网+党建”为基础的智慧党建工作模式转变,不可一味追求速度,而是应该在党建工作中循序渐进,发现一切潜在的负面因素并予以解决,最终实现高校党政建设工作从传统模式向智慧模式的转变。

(二)提高高校党员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

中国共产党思想一直以来是与时俱进的,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党政思想都在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与时俱进是我党长期以来倡导的理念,对于先进的技术与思想,我党在建设过程中都会予以肯定,并且进行学习与使用。

高校在党建工作中使用了“互联网+党建”的工作模式正是顺应了我党与时俱进的理念,而部分党员对于“互联网+党建”的消极态度显然是违背了我党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对于这部分片面认识“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的党员,高校党政建设工作当中首先有必要对这部分党员进行党政教育强化,使这部分党员清晰地认识到我党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随即再向这些党员正面宣传“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并且可以向这些当官举实例证明“互联网+”工作模式的有效性,目的是从本质上提升高校党员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这些党员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的提升会为高校党员建设工作注入更多的活力,促进“互联网+党建”的落实。

结论

新时代的不断发展诞生了新的技术,互联技术是到目前为止本世纪最先进的技术。在互联技术的背景下诞生了“互联网+”的理念,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本质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实现了生产效率与生活质量的提升。新技术背景下,高校党政建设工作需要引进“互联网+”理念打造“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这种“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可以为高校党建工作注入更多的活力,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当中引入“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具有十足的重要性,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互联网+共享平台、互联网+线上+线下模式打造“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实现高校党建工作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