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话语分析研究

2020-12-07杨燕

魅力中国 2020年33期

杨燕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一、研究的背景及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

“媒体话语作为一种专门化的大众传播及包容社会观点的互动过程,具有进入公共传播领域的资源优势和能动自觉。”[1]鉴于新闻传播的实践性、真实性、时效性等特征,必须从新闻传播场域所处于的时代背景、历史阶段、专业属性、现实需要等多维视角深入探析新闻话语的内在本质。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客观描述与呈现,其事实的客观性与不可悖逆性,要求在新闻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必须对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真实的描述。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新闻作为一种兼具政治性与信息性双重属性内涵的信息源,它的话语构建要同时符合政治层面、社会层面、大众层面的多元要求、标准与诉求。唯有此,新闻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得以进一步彰显,上述论及的要素一方面是新闻话语研究的现实背景也是开展研究的必然要求。无论出于哪种选择与标准,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闻话语研究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客观标准与要求。同样,这也凸显了新闻话语研究的深刻内涵与当代价值,话语的研究进展与水平关系到新闻的整体质量的提升,关乎新时代的境遇下党能否充分、及时、有效的占据信息制高点,巩固主流信息导向的制导权。

(二)研究的方法

新闻话语的分析研究,必须以科学、系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为遵循,利用专业性的技术方法,充分掌握新闻事业在当下的发展态势,深入拓展新闻话语研究的分析界阈与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弥补研究方法论欠缺的短板。除此之外,我们还需从新闻话语的技术固定性与创新性剖面上进行考量,即新闻文本中的语言运用固定性和文本写作的偏离性上进行剖析,由此我们便可以跃进入一种更为宏观性与普全性新闻话语的全新格局与视界,从整体性上把握新闻话语的技术研究路向。在新闻的创制过程中,兼顾客观性的同时,话语本身“中立性”取向逐步失衡,话语的运用过程中不同程度融渗、杂糅创作主体的认知、经验和价值理念,这将使新闻文本的写作产生一定的固有倾向和偏离,从而规约新闻话语整体性的分析研究,故而在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从宏观与微观相统合的综合技术论阈进行研析。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符号学分析法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技术方法。新闻话语的形构实质上就是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构成的诸多序列,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新闻话语进行分析研究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必要的分析法。主要灌入点在于隐藏在新闻话语里的媒介符号的意识观念和负载意义,能让我们通过话语的解构与解析,体悟其背后所蕴含的多重意蕴。这一研究方法的应用及普及对于框定新闻话语的研究理路,理清新闻话语研究思义,阐明其亲缘性和始源性等内在逻辑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二、新闻话语的特征

(一)新闻话语的社会权威性。“新闻是一种典型的话语实践。”[2]新闻舆论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较强的规训作用。显然,新闻话语的性状、样态和表现强度对于新闻的信息总量、传播速度、受众接受程度等层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显著影响。同样重要的是,新闻话语的运用和表达亦是信息主体与客体双重意识形态的一种投射形式,表征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延展与互构。由此可见,话语的建构与运用已经远超自身的“应有之义”,正逐渐演化为一种引导控制舆论的无形力量。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和平衡这种权威性和严肃性,“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新闻话语的功能与角色也如所是。一旦无法合理调度,使用不当,便会招致一系列负面现象,邃而使新闻话语的社会权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新闻话语的运演的流变性。检视新闻话语表达,实际上是信息生产主体的思想、意识、认知、信念等方面的内在属性的外在呈现形式,马克思也曾说过“物质是变化发展的”。故此,新闻话语的运演轨迹是一种动态的建构过程,很难用一种统一化的标准对此进行创设和衡量。当话语的创制、传输、接收等多元信息主体的意识、动机、个性等因素发生变换时,新闻话语的文本内容及外在形态也就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对冲与革新。新闻话语的这一变化过程是从某一个特殊的点或演绎趋势变得难以确定,以一种流变的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这就最终导致了新闻话语的变化发展,使其不断获致社会认同。

(三)新闻话语的稳定性与多元性。综合来看,新闻话语是描述新闻事实的一个动态过程和环节,具体是将推动新闻话语朝向规范化和文本化变迁。与此同时,缘于新闻的严肃性、确定性、实时性等特质,新闻的发布渠道十分有限且相对固化,有且只有发生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形态中,并不适用于人们现实生活的交流实践当中。新闻话语的多元化也是不可悖逆的必然趋势,早期的新闻传播渠道主要是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以及广播等传统维度,而随着社会进步、技术革新,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致使新闻的传播形式、语言形式也烙下了时代与科技印记,充溢着浓厚的多元化色彩。例如网络流行语的强势介入,已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主导权,致使新闻话语日新月异、纷繁多样,很多新兴的网络语言在新闻传播中涌现迸发,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譬如“蓝瘦”、“香菇”等非正式语言,从原初的创新和争议已经演变成人们普遍认可的语言模式,这些都已愈加发展成为新闻话语不可忽视的新兴研究热点,网络媒体的拓展,大幅增强了新闻话语的多元性与灵活性,开启了新闻话语的全新时代。

三、新闻话语研究的现状

(一)整体发展,部分失衡

我国国内的新闻话语分析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快发展。自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有相关学者陆续开启“话语分析”的研究,但由于国内对话语分析研究起步较晚,故一直到90 年代才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较多成果。但白璧微瑕的是,我国对新闻话语的研究大多也是零散化、碎片化的,未能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框架和态势,其整体发展仍然不平衡,具有一定的偏向性,主要侧重于话语结构的分析,而新闻传播方面的话语分析仍是冷淡场域。总体来看,国内的新闻话语分析研究目前尚且处于引进推介国外相关理论阶段。上述缺憾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许多学者已经从关注现象、研究旨趣、研究实践等多方面开始做出反思和尝试,力促新闻话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展延,并且已经从初期的探索中获得相当的成果,有效的弥补了新闻话语研究的不足。

(二)新闻话语与新闻传播研究并向而行

由于新闻传播本身具有动态性、社会性、互动性等特点,以至于新闻话语与新闻传播具有天然的内合性,故此新闻话语的分析研究的演绎发展趋向便是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结合。两者的结合性研究将有效丰富彼此的内在意蕴,推进新闻话语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与突破,并促成新闻话语分析理论和框架的长足发展。故而对新闻话语的研究也应遵循新闻话语与新闻传播研究的融合协调式发展,需要做到纵向和横向的有机结合,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

四、新闻话语的研究趋向

(一)由经验总结转向理论发掘

现下新闻话语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仍然较为单薄,关于新闻话语的研究大多是新闻话语的特性、发展等浅层面探析,而对于新闻话语的纯理论研究还缺乏广泛的、严谨的、建设性的研讨,这将直接桎梏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及其价值审定,因此理论的进一步整合和深入探究,将成为未来学术攻关的重点和趋势,以此来改变目前关于新闻话语研究的褊狭性,使其理论研究体系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二)研究视角转向应用性的拓展

“从新闻话语的叙述风格看,新闻话语主体应该寻求新的话语模式和写作策略。”[3]目前的新闻话语研究的视域多见于特性、发展等表层研究。然而,究其新闻本质也是一种消息,具有真、短、快的特征,为保证消息传递的快速性和真实性,在新闻话语的运用上更应强调应用性。基于此,新闻话语的下一步研究还应将新闻话语的应用性放置于首要序列,以确保新闻话语运用的适用性、灵活性、准确性。以便深层次的揭示新闻话语的规律与特性,使受众获得满足其需求的时效消息。未来的研究领域和取向将以新闻话语的“表达方式”为旨归。即各类新闻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手段的技巧性,将着重研究如何提高新闻表达效果和传播,不再单纯是关于新闻“话语”的研究,这将更有利于新闻话语的全面性研究。

总结

如前所述,我国传统的新闻话语研究重在新闻的话语运用方面的研究,亦即新闻文字的研究。而在新时代的全新境遇下,社会的昌明、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先进,这种开放先进也会以新闻话语为镜像,付诸相应的革新。质言之,新闻话语即新闻形式方面的研究,新闻话语研究的这一定向与转型,使这一领域的分析研究迈入一个厚重的研究学域,将对新闻话语的深入研究和发掘起到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