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方法
2020-12-07李晓林
李晓林
(张家口市宣化区第三中学,河北 张家口 075100)
一、引言
在初中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对运算能力的培养业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运算能力不但是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能力,同时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对于促进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但从教学实践来看,不少初中生的运算能力未能达到要求,提升潜力不足。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使用定义、公式和规则进行运算,但往往忽略了对数学运算的意义和算理的教学,从而影响了初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的有效培养。本文分析了影响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具体方法。
二、影响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第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与小学阶段比较,初中数学课程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小学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较少,而且在每堂新课之后都安排了练习课,往往每周仅有两节新课,学习内容不多。小学阶段就是让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比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和混合运算,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有一些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不强,,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到了初中阶段,因为知识量增加,新课相应增多,内容更加复杂,不少学生难以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产生厌学的心理,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这种消极的情绪下学习,学生往往不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提取信息的速度下降,对运算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二,初中生对运算的理解影响其数学能力。许多学生把操作错误归咎于自己的粗心。实际上,这些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公式、算法等了解地比较肤浅,掌握地不够深刻和牢固。这种错误的归因会减少学生探究问题根源的努力,从而不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一部分学生误以为只要根据运算法则操作即可,缺少数学思维,没有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运算过程中具有盲目操作的现象。即使发现了错误,他们也找不到错误的根源所在。
第三,数学认知结构影响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认知结构指的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按照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理解,通过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构建出新的整体结构。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动态性,随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在初中阶段,一些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不强,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未能适应初中的学习,从而不易吸收新的数学知识,造成认知结构存在缺陷。由于认知结构不完善,在运算过程中就往往会出现知识脱节的现象,也就是部分知识被遗忘或混淆等,从而影响运算的正确性。
(二)客观因素
第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以及教育理念都会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否创造出积极、宽松的课堂环境,将直接决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对运算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而且,教师对数学运算能力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作用,若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数学运算,往往只会在教学中注重揭示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分析和推理,尤其是在复习课上仅注重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重视问题的解决方法,而忽略了具体运算的过程,对学生运算没有给予有效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遇到运算有可能产生畏难情绪,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运算能力的下降。
第二,教材和教辅材料对学生运算能力培养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在初中新课程施行之后,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对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也相应降低。但教师不能放松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资源,对学生的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运算能力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再者,计算器已经被广泛运用在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对此没有给予必要的限制。若初中生过度依赖计算器,缺少基本运算的练习,也会造成运算能力难以提升。教师应当认识到,计算器可用于辅助解决复杂繁琐的运算,但不能代替基本的运算练习。
三、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
认知结构是数学运算的基石,学生掌握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顺利进行数学运算。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应当包括清晰的概念、公式、规则、定理等。若学生没有深刻掌握概念,混淆或遗忘公式,在运算过程中就难以从个人的认知结构中提取有效内容进行操作,这当然就会造成运算失误。例如,对分式运算存在困难的学生,往往在掌握分式的时候存在以下问题:(1)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分式通分,什么时候需要分式约分;(2)没有掌握分式化简的正确方法;(3)未能深入理解因式分解,因而难以化简分式;(4)未能理解分式的通分与去分母,将两者混在一起;(5)没有掌握分式的意义,解完分式方程之不记得验根。这些问题都表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存在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就应对从基本概念、运算规律、公式和定理着手,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二)加强基本功练习
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不但是快速运算的需要,亦是准确运算的切实保障。运算越复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方式,这不但能够简化运算过程,而且可以提升运算的正确性。教师要按照具体问题的条件和要求,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简单的计算方法,这是提高和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点。“渐变算法”的实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1)灵活把握概念,合理选择简单高效的运算方式,特别是对概念的灵活掌握。(2)选择合适的公式。运算公式和规则是学生进行运算的基本依据。当我们运用不同的方法求解数学问题时,可选择最佳的“变形公式”,这将有利于使操作合理、简便。(3)运用数学思维,采用换元、“代块”等方式进行运算。在不等式和方程的求解中,将非常规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也就是把部分看为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块”,通过块进行求解。
(三)及时纠正运算偏差
初中生掌握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有可能因为理解不彻底或知识掌握不全面而造成运算错误,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及时纠错。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变化,尤其是在数学知识的初步学习阶段,在认知结构的形成期间,他们按照个人目前掌握的知识经验和自身理解,借助感觉、直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进行同化或顺应。因而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运算错误加以纠正,让学生一起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教师应当通过当面批改作业的方式,掌握学生存在的认知结构偏差,这将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适当选择教材教辅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无法在一朝一夕完成,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一起努力。在选择教材和教辅材料的时候,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应太难,亦不能太容易。如果内容太难,学生难以理解,这就将对运算能力的培养造成阻碍。如果内容太容易,学生很容易完成,就会失去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价值。因此,教师要选择难度适中的内容,具有一定挑战性,这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将起到积极作用。此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在探究比较复杂和繁琐的问题时,学生可以利用计算器减少工作量,但对于基本的运算应减少使用计算器。
结语
数学运算能力是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运算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成绩。当前,一部分初中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数学认知结构不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偏差,造成学生的运算能力难以提升。为了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应加强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并及时纠正他们在运算中出现的错误,改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