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12-07吴扬俊

魅力中国 2020年33期

吴扬俊

(重庆市巫山县骡坪小学,重庆 巫山 404705)

引言

在我国教育改革总体布局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等三方面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学校与教师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相应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而语文学科中阅读理解能力基本涵盖了一个人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所有素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部分,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也是加强阅读这一人文教学版块与学生核心素养之间具有的天然联系的良好教学尝试。

一、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技巧体系,夯实阅读知识基础

中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大量繁杂的文章,这些文章主题或题材各异,单就文体而言,就可以分为小说、散文或议论文等类型。就当前中小学阶段语文教材选文的情况而言,同一本教材中会为学生穿插不同文体的文章,一旦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就会对繁杂的文章理解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心理。因此,教师为了有效降低教材选文呈现的系统抽象性,消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可以进行主题或文体分类式教学,即将同一类型文体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阅读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此类文章共同的阅读技巧,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之前学习的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比较,这几种文体运用到的写作与阅读技巧有何差异等,通过此种教学过程形成学生牢固的阅读知识基础。譬如,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同一类型文章如小说的写作方式与叙事风格来向学生展示小说这一体裁所具有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明晰阅读该体裁文章时应运用的技巧。因从小学到中学的教材选文会逐渐变得复杂,学生需要不断适应难度的变化,面对此种情况教师需要做好两个阶段之间的阅读教学衔接,为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系统的阅读技巧搭建桥梁。

二、采用新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致

对于语文此类需要师生互动及想法输出的学科而言,教师一旦囿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就会陷入说教泥淖,致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如果教师无法构建使其感兴趣的课堂,学生便会对课程内容十分抵触,以至于极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和品质。因此,为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将情境教学法纳入教学实践中,即为学生构建还原生动的文章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式地感受人物心境与文章主旨,从而深刻体会行文逻辑与作者立意。在阅读理解的课堂上构建相关情境,不仅能够突破传统教学课堂下的枯燥氛围,极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致,促使其自主进行阅读,从而为其塑造自主发展这一核心素养奠定基础,而且能够使其亲身感受人文学科的魅力所在,以激励其主动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教师在构建阅读情境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与网络信息资源,力图为学生提供逼真与生动直观的阅读场景,通过运用音频视频而使其立体多维体会文章传达的意境,使学生切身体会阅读的乐趣并由此积极进行自主探索。

三、有意增加学生情感体验,为其社会参与树立人格保障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拥有足够的人生经历,其体验到的情感与情绪变化仍有待增加,而人文阅读恰恰为其提供了培养其共情能力与形成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这能够为其将来深入的社会参与奠定价值观基础。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推荐学生适合的课外阅读书籍,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与知识,同时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弥补中小学生人生经验尚不充足的缺陷,延伸其精神生命与广度,使其在面对文章时能够欣然接受并可以真正理解文章主旨。为了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开展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使学生为同学们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在此过程中需要说明文章或书籍的大致内容,明晰作者写作背景与立意,并分享自身阅读此书的独特感受与产生共鸣的内容,由此有效培养其共情能力。与教材选文相比,课外读物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且能够由此使学生更全面深入接触价值共同体的观念与情感,使其自主形成较高的道德素质与健全人格并自觉遵守社会交往与发展的规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符合新课改的时代要求,也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的追求,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理解与逻辑认知等能力至关重要,而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激励其自主发展并为其社会参与建立价值观指导也是在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