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联的小学语文拓展教学刍探
2020-12-07苏思思
苏思思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第四小学,浙江 温州 325400)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写在纸张、木头、柱子及竹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的对仗较为公正,讲究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对联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古代由于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上而得名,是一种对偶文学,是利用汉字特点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与书法之间美妙的结合,成为了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在小学语文拓展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基于对联的创新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推广,信息时代给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负担,尤其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缺乏相应的对联知识的了解,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对联是什么。部分学生对于对联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过年“春联”的层面,主要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未涉及到这一内容的教学,这种教学现状使得对联文化的教学陷入僵局和困境。加上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试中很少涉及到对联方面知识的考核,降低了教师对联教学的积极性和意识,久而久之导致对联教学受到忽略[1]。最后,在小学语文对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足够的对联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合适的对联教学策略和技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限制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基于对联的小学语文拓展教学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基于对联的小学语文拓展教学措施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对联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对联意识
对联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的运用,汉族人民会在过年、过节、乔迁新居、婚丧嫁娶、牌坊等等过程中用到对联。而且我们在平时生活的过程中也会经常看到对联,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拓展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准备好一个积累笔记本,将自己平时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对联摘录下来,并结合对联的实际类型和含义进行分类收集。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要求学生积累的同时自己也要积累,教师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看到的很好的对联积累下来,在每堂课的导入环节导入对联,与学生一起分享和分析,让学生在朗读出对联的内容之后体会一下对联表达的真实含义及应用的场景等等,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把握,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更多关于对联的故事和信息知识点,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对联意识[2]。
(二)积极引入对联教学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对联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拓展对联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需求等转变传统固定的对联教学形式,小学生对于枯燥和固定的理论知识充满了畏惧和厌倦感,但对于故事的兴趣较大。因此教师在对联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围绕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文化方面和艺术方面的感染。每一个对联的背后都有一段较为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委婉动听、有的跌宕起伏、有的幽默风趣,教师在故事教学中将故事融入到对联教学中去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浓郁和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更多对联的知识,提高小学语文对联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3]。如在进行“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明朝张合宪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出自和表达的意义及其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知识。
(三)积极开展一些与对联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拓展教学过程中实施对联教学,除了开展理论性的课堂教学外,教师应积极组织实践性的对联教学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对联学习兴趣,丰富小学语文拓展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其中进行探究和分析,强化小学语文拓展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猜对联的活动教学,教师给予学生一些对联,让学生通过对联猜其中的地名,如“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打一地方名称,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4]。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拓展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联的教学,通过实施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对联吸引学生注意力、积极引入对联教学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开展一些与对联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等多元化的教学措施强化小学语文拓展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在对联学习中掌握更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学生在对联的学习中更加了解汉字和汉语,活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