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设计与实施
2020-12-07王铭鸿江玉兰
王铭鸿 江玉兰
(深圳市光明区外国语学校 体育科组,广东 深圳 518000)
一、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目的
居家体育锻炼作为学校体育的有机补充,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开展居家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抵抗疾病,还能够愉悦身心,减轻学生对网络电子产品的依赖。在居家体育锻炼中,教师无法直接“监控”学生,常规的体育学习评价的局限性凸显,因此需要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介入,既让学生有持久学习动力,又能保证质量。
二、居家体育锻炼实施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是首要原则
锻炼要讲究科学性,切不可盲目模仿。可根据室内的空间特点设计一物多用或者一种动作多样变化,尽量做到短期不重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应尽可能锻炼到全身各个肌肉群,做到全面多样。在练习动作的设计方面要考虑到空间的限制,同时注意动作幅度和练习强度,注意进行安全提醒,尤其是注意家具、墙体的锐角处,避免因跌倒、撞伤等各种意外伤害。
如:在家中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由于缺乏老师的现场指导,再加上对锻炼计划、次数等要求不够具体,学生难免会出现运动量过少过多的现象,造成一定损伤。
(二)可操作性原则是基本原则
受家中场地及器材等影响,居家体育锻炼方案设计要让学生简单易学、容易操作,练习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适中,同时还要兼顾年龄和项目。如:低年龄段的亲子游戏要多名家庭成员的参与,但是家中并没有符合活动要求的家庭成员。这显然可操作性较差,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在实际操作中要求较高
(三)针对性原则
我们应根据自身条件出发,锻炼计划要针对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且尽可能全面有效。如:课程的设置可以加入趣味性的体育亲子游戏[2];除此之课程的设置还需要锻炼到全身各个肌肉群,做到全面多样;要考虑当前疫情防控相结合,与体育课程相结合,与线上校运会、体质测试相结合。
(四)趣味性原则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大多都不喜欢枯燥乏味的身体素质练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各种小物品充当器材,对练习内容进行改编,同时结合亲子游戏、球类等项目进行练习,充分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和学习欲望。如:太极拳确实能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很难坚持下去。
三、居家体育锻炼具体实施策略
(一)家校联动,共同抗“疫”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培育,通过家校两方面的合作,对学生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带动家庭成员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使学校体育教学得到有机补充。因此,积极开展居家体育锻炼有利于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学习效率
疫情期间,如果逐个了解、统计、反馈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情况,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教师要依靠信息技术支持,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负担。
可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或共享居家体育锻炼的课程内容、锻炼项目、技术指导、情况反馈。如微信小程序“班级小管家”有打卡功能,教师可以轻松发布体育课任务[3];利用手机APP 剪映制作居家体育锻炼练习视频,再用手机APP 美篇制作小推文,文中详细写明练习内容,练习次数,组数及练习要求。在固定时间段体育老师进入班群布置体育练习任务并且提醒学生进行练习。家长可以直接将学生锻炼视频录入如微信小程序“班级小管家”中;教师登录后台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班级学生完成情况,并通过信息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三)多元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受感染的人数呈线性增长,不断攀升的趋势,著名抗疫专家钟南山提倡加强体育锻炼。枯燥而漫长的假期正在悄无声息的吞噬着学生锻炼的积极性。随着假期的深入,打卡学生人数明显减少,为了止住颓势,体育教师们使出浑身解数让学生的居家学习丰富多样,利用多元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每天固定一个时段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提前进入班级群中布置练习任务,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分享练习视频在群中。对于经常打卡上传视频的学生,教师可分享其练习视频在班级群中,让更多的学生认识身边的运动之星,以榜样作用带动身边的人进行体育锻炼;在小程序进行打开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肯定并鼓励他们的行为。虽然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行为,有其局限性,但是复学后体育教育的改革不会停止,会在这次居家学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四、结语
“停课不停练,从我做起”。回顾这个“与众不同”假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学生们“在家学习”汲取科学知识,提升身体素质;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简单易行的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方案,能帮助学生增强体质,调整心态,增强抗疾病能力。广大教师对此要继续深入,这不仅是为了共同战“疫”,更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奔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