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
2020-12-07朱丽
朱丽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茶马镇青山小学,贵州 晴隆 561404)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中都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出相关要求,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授学生探究之道等方面不断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
首先,在部分地区根本没有探究,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或者尽管有探究,但探究只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仅要求学生探究一些,但学生却是一无所获。其次,教者所提问题都是简单性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在广度与深度的探究引领,比如写人的文章只是简单介绍人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思想品质等;写事的文章仅介绍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人物、起因,而对文章本身却没有做进一步的探索。最后,基本很少从表达方式、文章内涵等方面引导学生做深入研究与思考,造成学生进一步发展受限,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缺乏探究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及时设疑,培养探究兴趣
小学生还是未成熟的个体,对于现实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导入设疑方式,例如在教授《窃读记》时,教师板书出“窃读记”,问学生看到题目会想到什么,接下来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试着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题目的呈现使学生展开想象,从各个角度思考,促使学生思维发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及时设疑,促使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兴趣而乐于学,教者教起来也会更加有激情、有动力,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授《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让学生思考:萨沙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吗?萨沙是通过什么事阐明自己不是弱小的?学生听后都想替萨沙来证明自己不是弱小的,因此会主动在课文中找到可以证明萨沙不是最弱小的语句。
(二)鼓励大胆质疑,开阔探究思维
阅读课是教师、学生、文本及教材编写者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学生对文本内容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想法,要敢于否定权威、学会提出质疑,做有质疑的探究,这对于自身成长是有探究价值的。为此,可以训练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思考,要比为阅读而阅读的效果要好很多,学生也会逐步脱离教师而开始独立思考。在教授《灰雀》一课时,教师问到究竟是谁捉了这只灰雀?读完课文后的小学生大都会认为就是小男孩捉了这只灰雀。但有些学生读完课文却认为灰雀不是小男孩捉的,对于这样的疑问,教者不能只认同大多数学生的看法,对部分学生的质疑应当引导学生开展激烈的讨论,通过对上下文中列宁与小男孩对话的体会来了解他们的内心变化,最终让学生明白伟人对小男孩自尊心的保护及小男孩知错就改的品质。
(三)展开想象空间,激发探究热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展开想象空间可以帮助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有新的感悟,并渐渐激发探究热情,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如在教授《晏子使楚》时,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当时你就是晏子,楚王刁难你,你会怎样回答。学生就此而展开各种想象,回答也是多种多样。之后让学生分析文中晏子的回答并和学生的回答进行对比,使其体会晏子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晏子语言表达技巧的高超。学生正是在不断思索中激发了探究热情,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遵循发展规律,教授探究方法
首先,勤于观察,主动发现,养成探究习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问题源于生活,要在生活中学习,鼓励学生多多观察身边事物,主动记录事物间的不同之处。例如,教师在教授《花钟》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如果将课堂上学到的细心观察能力运用到生活中,他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奥妙。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问题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其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培养探究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学生不仅要动脑思考问题,更要在实践中验证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才会对问题有全新的认识,对问题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例如教师在教授《画风》一课时,先提出风到底能不能画出来?有的同学说可以,有的同学说不能。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看,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文本中有关风的简笔画,并展示关于“风”的美丽风景画,然后让学生去试着根据联想将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最终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知道风是不能直接画出来的,风是通过其他事物对比才可表现的。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可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这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