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化学课堂中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2020-12-07翟菊
翟菊
(毕节市七星关区青场中学,贵州 毕节 551700)
一、初中化学课堂中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
首先,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于每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可谓是耳熟能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想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则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初中阶段,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习得具有启蒙性,抽象的、微观的知识点,常常让学生有理解上的困难。基于此,如果教师继续沿用知识传授和灌输的教学模式,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情境作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例如,针对一些复杂的、抽象的化学知识点,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方式,融入实际的实例、现象,或者借助富有趣味性的视频进行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轻松理解知识点,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目的。其次,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常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知识的应用,即学以致用,立足旧知识迁移新知识等。结合知识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推理的能力等,都属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范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促进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进行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立足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立足教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二、初中化学课堂中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对策
(一)立足社会热点话题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背景下,教育应当具有全面性。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同时也要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能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立足社会热点话题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例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教学的目标为:引导学生认识燃烧与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为了深化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相关知识的认知,本人在导学的过程中,结合近年发生的森林火灾案例创设社会热点话题教学情境:2019 年3 月30 日,四川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着火点在海拔3800 米左右,具有坡陡谷深、地形复杂的特点。2019 年3 月31 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因风力突变,山火爆燃,30 余名消防人员遇难,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2017 年6 月,“杭州保姆纵火案”震惊全国,火灾不仅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以及精神损失。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科学用“火”,保护自己呢?那就一起学习“燃烧与灭火”,充分了解燃烧与灭火的条件。这种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通过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上述本人创设的话题,具有一定的情绪渲染作用,在让学生感到痛惜、惋惜的同时引入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理论知识的兴趣,为后续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立足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本人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立足教学内容,借助一些趣味性的化学小实验,创设实验教学情境,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本人在课堂中,点燃了几根蜡烛,然后在蜡烛上盖上烧杯,让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学生会发现:蜡烛熄灭了。借助这个小实验,引导学生总结“燃烧需要氧气”的原理,远比让学生死记硬背更加有意义。在讲解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时,本人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农村生火”的场景:农村给煤炉子生活,并不是直接用火柴把煤点燃,而是借助树枝、纸张等的燃烧,慢慢地让煤燃烧起来。借助这个现象,教师提问:“为什么农民伯伯不直接用火柴把煤点燃,而要借助其他物质的燃烧引煤燃烧呢?”这其中其实涉及着活点的问题,煤的着火点高,因此需要借助一些着火点低的物质如纸张、树枝等的燃烧提供足够的热量方能实现燃烧的目的。借助这个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条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生活趣味小实验,如小苏打蒸馒头,用醋处理水垢等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生活化实验开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过程。
(三)立足化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俗话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化的教学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化学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质量。为了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化学问题,创设问题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在创设化学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问题的开放性、启发性。例如,在学习了《金刚石石墨C60》的知识之后,本人设计了一些化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碳元素组成的物质。虽然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但他们结构不同,功能不同,在生活中能够“各显神通”。现在,我们一起来思考,家里新房装修,有很重的甲醛味,结合我们刚刚学习的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思考,用什么物质去除新房的甲醛呢?在除甲醛的过程中,应当怎么做?这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问题,教师提问的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同时还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