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如何改革创新
2020-12-07吴晓莎
吴晓莎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天津 300381)
21 世纪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在培养造就人才的同时,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明确提出“六个要”和“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接下来,我就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思政,切实让思政课成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关键课程,简单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案例选取,贴近学生
如何备好一门课,除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备学生。以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切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为之后的教学做好铺垫。所以,可以在课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偶像,或者感兴趣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授课知识点,导入相关经典案例,分析案例情境,引导、启发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思考问题,凝练新知,领悟案例中的正能量,并通过教师的正向引导、价值引领及总结提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同时,在当前网络飞速发展的前提下,要充分挖掘网络思政教育资源,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评价社会现象,褒良贬劣。结合时事、娱乐社会等热点,运用鲜活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范冰冰逃税、翟天临假学历等,让学生明白诚信、踏实努力的重要性,进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优秀文化,零星切入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断奋斗的历史进程是民族的瑰宝,其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我们要学习珍惜的珍贵遗产,思政理论课自然需要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求同存异、文以载道、俭约自守等人文精神。自古以来,这些文化精髓就展现着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可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课堂上,要将与课程相匹配的优秀文化以多种方式融入教学,以传承、保护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使学生耳濡目染。当然,如何讲好传统文化,这也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还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承下去。
三、知行合一,多管齐下
拓宽思政教育的途径。思政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双重特点,因此思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应该二者并重,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将思想政治的理论得以深入的探索、扩展和延伸,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又让理论思想得以深化和理解。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感悟式教学模式,比如,按照课堂教学要求确定实践活动主题及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如三月份学习雷锋,四月份利用清明节开展天津烈士陵园扫墓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爱国奋进的情怀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学校讲座、开学教育、国旗下讲话、手抄报、演讲等时机开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教育,不断进行强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对新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以适应思政课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其次,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养,增强教学过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形成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互动的教学体系。最后,用心用爱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善于发现、耐心辅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尊重学生个人思想的同时逐渐引导学生认同并学习主流的社会价值,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国之兴,在于教之兴;教之兴,在于师之兴。我们青年教师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能有前途、民族才能有希望,中国梦的实现才能在我们一步步奋斗中成为现实。思政课教师要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思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