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分析

2020-12-07许霞

魅力中国 2020年33期

许霞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第六中学,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初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有效的检验学生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教学方法有效的印证了素质教育,全方面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初中物理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初中物理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所学习到的知识都是来源于课本和教材,相关的物理实验较少,或者是一些简单易懂、易操作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会严重的增加学生的厌烦心理,学生会在枯燥的知识中丧失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十分不利于实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1]。物理这门学科实践操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初中物理老师需要增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对实践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有关弹力的知识时,如果老师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点,学生对于弹力的相关知识只会停留在机械记忆,而对弹力的相关特征没有具体的印象和理解。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应该借助弹簧测力计以及钩码,木板等物来进行弹力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由老师指导和帮助共同完成。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与学生多加交流,询问学生进行实验的体验感觉,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实验原理,判断学生有没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巩固学生知识牢固性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二、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物理知识之后如果直接进行实验,将会造成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或是因为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导致实验失败甚至是实验器材损坏,或者是学生根本无法独立地进行实验,不知道该怎么做。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发展,老师需要时刻的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在学生学习过相关知识之后可以有效地进行操作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增强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有关惯性的实验时,老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那么就需要展开对比实验,通过两种质量不同的小球来进行实验,在木板的终端放置一个物体,判断同样质量不同速度以及同样速度不同质量的物体的惯性是否相同,以此得出最终的结论,惯性与质量有关。这一过程就是初中物理实验的真正意义所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比如控制小球的位置等等,让学生从实验中可以找到实验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3]。

三、及时纠正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在初中教学当中学生难免会在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实践操作当中出现一些错误,对于这些错误学生往往没有自我处理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所出现的错误,保证实验的严谨性。例如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给学生们讲解正确操作的方法,比如用镊子夹取砝码,用扇闻法判断液体气味等等。然后老师需要给学生讲解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后果,用手直接拿取砝码会导致砝码生锈影响后续使用,直接闻测试液体可能会受到刺激等等。在交代了注意事项之后,老师就可以开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然后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纠正和指导,在学生正确地完成实验之后,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爱上实验教学。实验错误有的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帮助来将实验损失降到最少,最重要的是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规范学生的操作技术[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学习是学生整个学习道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着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要明白物理教学的重点,通过物理实验来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完成教育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