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认知与探究

2020-12-07徐世友

魅力中国 2020年33期

徐世友

(嫩江市职教中心学校,黑龙江 嫩江 161499)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务工,导致留乡务农者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占农民总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没种过地,也不愿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课题。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十几亿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不仅是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的重大挑战,更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出的时代要求。

一、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尽管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但未来“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严峻。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全面提高务农农民的素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更是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推进农工商一体化。没有高度知识化的农民,就没有高度现代化的农业。

新型职业农民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不同于以往传统农民,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而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机制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兴课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更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内涵特征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看,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以下三种类型:1.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2.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中较为稳定地从事农业劳动作业,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力,主要是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3.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是指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或个体直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

三、强化对“培训”和“培育”的认知与创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和效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必须牢牢抓住工程创新点:一是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培训和培育虽一字之差,理念和内容却有本质区别,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是培育的一个环节;培育则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我们就会走偏方向,达不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二是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不是简单地办班完成培训任务,而是要区分培训对象,创新培训模式,针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分类分产业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的培育方式,利用农民田间学校的特点和优势,送教下乡。同时,通过全过程培育,后续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培育对象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实现从培训过程考核到绩效考核的创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过程不再是考核的重点,而是要将培训过程、产业发展与培育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培育效果的综合指标,使培训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四是实现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信息化培训的创新。在坚持传统手把手、面对面培训指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发智慧农民云平台,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技术信息咨询、在线认定管理和绩效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