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新媒体的有效运用
2020-12-07许振华
许振华
(贵州省兴仁市潘家庄镇姑屯中学,贵州 兴仁 562300)
新媒体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将网络信息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值得教师思考。文章主要分析了新媒体的教育意义,阐述了新媒体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指出了一系列新媒体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改革与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新媒体的应用意义
首先,将新媒体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展现出了交互性的特征。新媒体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不仅能将信息即时发布给学生,而且可以获得学生的学习信息,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其次,新媒体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展现出了个性化的特征,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针对每一个个体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案。
二、新媒体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带来的主要挑战
(一)挑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开展
新媒体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新媒体挑战了道德法治教学的传统观念,改变了教师“教”的教育局面,影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开展,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教育形式。学生建立起主观性的自我学习意识,不再只听取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但是这也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只想依靠网络独自学习,反而本末倒置。
(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可控性,传播了错误观念
新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应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却也存在许多的不可控因素,造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低可控性。新媒体无法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会将网络上的内容都传授给学生,有时就会传播一些错误的观念,影响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对他们思想的发展带来危害。
(三)造成了对媒介素质的挑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便是信息量比较大,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内容。同时,大量的信息内容对学生媒介素养造成了挑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他们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接受能力,限制他们对道德与法治内容学习效率的提升。新媒体会带来很多的信息,却也会带来许多错误的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让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将自己的精力分散在外国文化的探索,或者外国之间的战役上。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运用新媒体的有效策略
(一)老师要加强自身新媒体运用的修养
中学时期使同学们养成优质习惯以及构建确立价值理念的重要时刻,所以在这时期中,老师对同学们的指引和教育还有帮助是异常关键的。在目前新媒体的杂乱环境中,各式各样的信息很容易让同学们价值判断产生混淆,所以老师要做到的就是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进而帮助同学们进行信息的选取以及筛选,把合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体内容植入到课上授课中,进而帮助同学们构建正确的价值思想。
(二)发挥新媒体环境优势,为学生提供网络交流平台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新媒体技术教育的优势,营造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构建出信息化的教学体系,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用具传播道德与法治内容,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网络交流平台。例如,在“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课中,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网络、QQ 等工具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网络表情认识到情绪的多样化,明确各种情绪的表达方式,随时随地与教师交流表情管理的方法,形成健康的思想理念。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要创新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知识教育体系,合理地删选新媒体的信息,引导学生获取到有利的知识信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传播。教师要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利用网络平台增长学生的见识,给予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课时,教师创设出新型的教育体系,利用新媒体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网络舆论,让学生不仅看到新媒体下有益的法律知识,更看到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违法现象,有效地维护身边的生活。
(四)强化媒介素养的教育机制,增加学生对信息科学的判断能力
媒介素质是当前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息息相关。道德与法治课堂强化了媒介素养教育机制,重视学生媒体素质的提升,利用媒介素养制度的建立,增强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让学生可以科学地判断出有用的信息,明确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从网络上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形成良好的媒介道德。
四、结语
新媒体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带来许多的挑战,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教师利用新媒体教学技术,改革初中政治教学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上的信息拓宽对法治知识的认知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