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于项目化跨文化交流课程的教学重构

2020-12-07白谦慧

魅力中国 2020年33期

白谦慧

(武汉传媒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作为一门实用型学科,《跨文化交流》课程涉及如跨文化交际核心的价值体系、文化障碍、文化适应等理论研究的领域,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学习的巨大压力和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为了覆盖教学内容,教师有时只能牺牲一些课堂的语言交际活动,回归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了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通过课堂的显性教学所获得的知识并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求。“基于项目化的跨文化交流课程的教学重构”兼具人文性和实践性,项目教学模式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领域自主培养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合作中能够以不同的视角去考虑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实现在“做中学”。

一、研究背景

项目学习模式(Project-based Learning) 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确定项目或主题,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要求采用“发现式、研究式”学习方法,间接承认了依托项目教学的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国外30 多年的实践展示了PBLI(Project-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在二语/外语教学中的潜力和优势(张文忠,2010)。张红玲(2018)实施的民族志跨文化外语教学项目融合了外语语言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但项目顺利实施所需的客观条件及参与对象素质要求均较高。然而针对英语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依托项目开展《跨文化交流》教学的相关研究几乎未曾涉及。

二、研究意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作为一门实用型学科,将项目教学模式运用于英语专业课程《跨文化交流》,除了能满足该课程知识层面的学习,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意识以及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基于项目化的跨文化交流课程的教学重构”将项目教学模式运用于《跨文化交流》的教学,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发展,帮助他们在项目中明确文化对交际活动的制约和影响,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探究文化差异的敏感和宽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推动跨文化传播。

三、《跨文化交流》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

项目学习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即项目驱动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教学设计分为项目化前阶段、项目化实施阶段和项目后阶段,教师在学期之初就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特点、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标准向学生作详尽的说明。要求学生自愿分成4—5 人的小组,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课程所涵盖的跨文化理论的各个方面进行梳理,找到一个感兴趣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最终的研究成果以PPT 课堂报告以及学期论文两种形式进行呈现。学生在确定课题方向之后,需要制定基本的项目计划,包括小组的构成、分工、课题的可行性、研究的途径、计划完成的时间等几个方面。在项目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就学生提交的计划提出意见。研究课题确定下来之后,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从各个渠道去查找资料、收集信息、汇总信息,最终还要一起商议如何把成果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并在项目中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每个单元结束之前,计划在本单元做报告的小组将用 25 分钟以PPT 或者综合其他的形式将本组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学生们在学期末要提交一篇800 字左右的研究论文。

四、《跨文化交流》项目化教学方法

在项目化《跨文化交流》课程中拟采用以下具体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法、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反思日志撰写等方法。

项目实施前阶段运用案例讨论法使学生更加形象清楚地了解项目的运行规律,帮助进行项目筛选,明确项目实施的具体操作步骤;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体验式教学和角色扮演,通过切身的体验强化跨文化交际知识,获得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技能;通过课堂讨论可以优化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后也可以就成果进行讨论分享,交换知识和体验,形成跨文化知识的内化;项目实施后阶段通过反思日志的撰写,了解项目实施轨迹,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还可以适时提炼问题供大家一起讨论,优化项目实施的效果。

五、结语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跨文化交际教学依然采取地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方。《跨文化交流》项目化的教学重构体现的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