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旅游活态传承与转化路径研究

2020-12-07陈杰

魅力中国 2020年33期

陈杰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1120)

一、文旅融合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方针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自此文旅融合成为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方针。文旅融合从市场供给侧方面对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能够满足在消费升级背景下的游客需求。文旅融合可以具体表现在文旅部门的组合、文旅产业的融合、文旅资源的整合,灵魂与载体的契合,载道与致远的和合等方面,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共生。

二、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是乡土文化的载体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村经济活力的途径。

在进行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开发进程中,首先应对当地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梳理,正确认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现在古村落建筑普遍已得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以通过旅游化开发完成其传承与创新,通过创造旅游消费价值完成其保护与利用,培育出健康的乡村文化旅游消费市场,使得文化产业与消费创新完美融合。

三、乡村文化的旅游活态传承与转化路径

(一)美丽乡村文化建设。随着数字赋能旅游产业,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应从智慧化、智能化、便捷化等方面出发,通过文化创意改造乡村基础设施、公共交通设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搭上“新基建”的快车,创建全新的乡村主客共享空间,完成乡村生态文明的更新与重建,建设一个高质量的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具体可以从美丽乡村的整体规划、乡村旅游景区的入口设计、景区动线设计、旅游厕所设施用材、手绘标志、景观小品等方面着手,以亲近自然的情怀,以天马行空的文创手法细腻而精致地营造氛围。树立起精细化管理的文化理念,塑造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形象,形成个性化的标志,彰显建筑风格。从古村落、古建筑、古祠堂等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做好文化景观的旅游产业化转化,焕发乡村韵味。

(二)传统村落民俗文化重塑。传统村落的民风民俗民情等是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主要是通过非遗传承人与传习人来实现的。非遗传承人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与具身实践来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需要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一个文化创作的空间,以带徒传艺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承,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运营来传承转化,可以是一件非遗产品的销售,也可以是一项非遗表演的旅游节目。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的强力参与,立法保护、财政投入,管理机制等,最后是要重视教育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为民族文化的生成提供社会条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都需要同向并行,通过构建与消费者之间的价值共创来塑造乡土文化情怀和乡村生活魅力。

(三)旅游产品项目在地实施。乡村旅游的发展从最初的农家乐模式发展到休闲度假,最终将进入以乡村生活体验为标志的乡村旅居。乡村旅游产品项目将以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业态出现,乡村旅游会逐渐形成在地生产、在地转化和在地消费的高附加值的全产业链条,促进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村生态的有机融合,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终极生命价值。乡村田园综合体融合了观光、休闲、康养、度假、体育等多种形式,在开发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侧重其中一项或几项形成综合旅游项目;乡村民宿则是乡村旅游的一种新载体,属于住宿业范畴,但又有别于旅馆业,民宿建造过程中可以从传统的乡村民居基础上进行改造,使其不失传统韵味又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住宿需求;特色小镇可以通过主题演绎,与地方性乡村特色文化有机融合,形成独有的人格化、故事化的IP 及其衍生体系。

(四)文旅活动实景呈现。实景演艺是展示乡村文化的一种直观方式,我国已有的一些成功的实景演艺项目有《印象》系列、《宋城千古情》等,在很多少数民族村落都是以这种方式来展示民族风情的。乡村民间艺人可以通过说唱、舞蹈等形式将地方民俗加以呈现。乡村节事活动也是乡村文化的另一种展现,在文旅活动的开发过程中,要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打造文化视听盛宴,遵循传统农耕时节,以民族村寨自身节庆来进行文创开发,推出主题化的乡村文旅活动,带给消费者独特的在地文化体验。

四、结语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和依托。将乡村文化进行旅游活态传承与转化,可以使其获得永续发展的源动力,使乡村成为消费者安顿生息、修养性灵的灵魂居所,让乡村真正成为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