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提升实效性研究
2020-12-07杨畅邓如涛毛辉斌
杨畅 邓如涛 毛辉斌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2018 年9 月10 日,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上,会议报告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我国教育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有着深远意义。青年大学生只有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才能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等,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水平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概述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是相对于高校专业音乐教育而言的一种音乐教育方式,其教育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通过开设独立的、系统的音乐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的音乐素养,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社会的需要提供高素质人才。
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起源于1897 开设的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至今已有100 多年历史。前期发展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虽然是高等学校的一门课程,但其发展较为缓慢,仅仅是起着补充与完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作用;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不断完善,素质教育不断普及,在国家强有力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分别于1988、1989、1993、1996、1999、2015 多次发文,要求高等院校重视美育课。2018 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发表的《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扎实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中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学校美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理解美育在整个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准确把握当前存在的问题,扎实推进美育工作。”特别是公共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美育、德育、智育提升上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 世纪,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模式进入了全新时期,虽取得了一定成就,尤其在提升大学生素质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高校与高校之间公共音乐教育发展也体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例如:一些高校没有将公共音乐家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公共音乐教育教师队伍、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着不足,不能充分发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素质的职能。
二、公共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提升中的重要性
公共音乐教育是高等院校推进综合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经历,发现公共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代大学生在学校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这一过程中锻炼的是思维逻辑和论证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较为缺乏。但如今的大学生处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中,需要跟上时代节奏拓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众所周知,音乐是创造性很强的艺术,音乐通过音响这一媒介传达于人的听觉,进而刺激人的大脑,激发人的创造活力。现如今很多行业与领域注重原创性,这必须依靠创造力才能实现,一个长期受音乐熏陶的大学生,更加具有探索未知、尝试新鲜事物的动力,这势必会影响此类学生的创造力,使得他们在以后认识事物的视野更宽阔,以便在音乐创造中有所成就。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我的科学成就离不开音乐的启发,音乐打开了我创造之门”。公共音乐教育于大学生从外部旋律到入脑入心的反复作用,能有效启迪创新思维、拓展思维。
(二)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代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不光是社会的标签,在亚社会的大学校园中竞争也无处不在。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转型的关键节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不稳定、可变的状态。此外,竞争意味着压力,大部分的学生在压力来临时承受不了,加之面临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这时候的大学生非常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不得到解决,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埋下隐患,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校园安全稳定的绊脚石。笔者曾与一名从事学生工作30余年的辅导员交流,她这样说:“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我们辅导员极度关注的,学生我们都要进行问卷测试,来评估学生的心理,以便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可想而知,心理问题现如今已变成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头等大事。这样的事实,就要求高校教师不光要教书,还要注重调解学生的心理。这正与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开设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塑造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向上、优美的音乐能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平衡心理,正如黑格尔对音乐性质的描述“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三)有助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当今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前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如今的共识是:高等音乐教育不仅培养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生,更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真正合格的接班人。公共音乐教育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在大学生内心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比如:在练习合唱曲目时,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多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心往一处使,才能奏出最强音。因此,在平常的训练时,不仅教学学生演唱技巧与发音方法,还要训练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培养他们互相尊重、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
三、公共音乐教育中大学生素质提升的现状与困境
(一)创新性不足
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素质,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沿用专业音乐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足。公共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不应是单一和固定的,单一的方法不能很好的博采众长,固定的方法则会制约着素质提升的实效性。当今世界环境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素质教育的不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这样就失去了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与社会脱轨。
(二)全面性不够
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类别多,既有综合性高校,也有理工、医药、农学、财经等专门性高校,由于学校的发展定位不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也会有差别,这在无形之中会造成不同院校的学生受公共音乐教育提升素质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在开设公共音乐课程时学时不同,授课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差异。比如:综合性院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时涉及内容多,但不深入,与教育方法匹配度不强;理工、医药、农学院校在设置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内容与方法上更看重的是对学生实践素质提升,过于目的性;财经院校在设置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内容与方法上更强调的是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过于情感性。这样的公共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素质过于片面,不利于全面发展。
四、公共音乐教育视域下大学素质提升的实施策略
(一)强调美育协同,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美育又称之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教育目标,对提升大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笔者在部分高校走访发现,大学公共音乐教育教学方式在不同高校呈现出不一样的情况,总结后发现教学体制完善、教学方式新颖的学校成立了公共美育教研机构,而教学方法单一的高校,没有公共美育教研机构,缺乏顶层设计,制度不完善,只能借“他山之石”。音乐是人类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公共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素质有积极的作用,还能推动中华文化的外在传承,提升学生感受美的品位、挖掘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胸襟开阔、眼界高远、人格健全。
(二)强调学科融合,全面深化教学内容
公共音乐教育要实现提升大学生素质提升的使命,首先,要实现公共音乐教育在学校的繁荣;其次,要让大学生体会到公共音乐教育对于提升他们素质的重要性;最直观的是以案例数据说明开设公共音乐科目与不开设公共音乐科目在提升大学生素质方面的差别,同时也以事实说明公共音乐教育改革即进行学科融合交叉,深化教学内容后,与未改革时对大学生素质提升的差异。例如:文学专业开设公共音乐课程,我们可以从音乐大师的人物传记或音乐发展史方面出发,引出音乐知识,教授演唱技巧,反复训练,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具整体性、完整性,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学生学习热情极度提高,对表榜样,素质悄然提升。
五、结语
音乐是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也是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可以陶冶情操、改善心理、缓解压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提升大学生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对受教育者素质提升起着积极作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普及,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是要普及到每一位大学生。因此,我们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出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素质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充分发挥美育协同优势、多学科融合优势,充分挖掘公共音乐教育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和育人特点,将学生的素质提升摆在首要地位,探索出一条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培养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素质高、品德好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