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本背景下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策略探讨
2020-12-07徐睿晨
徐睿晨
(河南省交通运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以人为本背景下,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为人民服务”为着眼点,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深入,表现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所思所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准点在于强调创作主体的视野与方向,拓宽视野的方法在于“内外兼修”,同时兼顾为“平民大众”的服务导向。以上理念是基于现实主义境况下提出的,以文化领域为例,环顾当下社会的文艺创作,有部分作品片面追求所谓的“创新”,也有部分作品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过度追求娱乐化倾向等现象。鉴于此,事业单位工作者有必要针对服务的对象与理念划定范围与方向,总体来说,以人为本的事业单位工作者要永远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个标杆,真正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继承有益的东西,从而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一、关注大众
当下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应关注大众。关注农民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是当务之急,更是重中之重。此外,城市失业工人以及低收入群体也是“平民大众”的着眼点。以文艺创作为例,文艺工作者应该为普通民众鼓与呼。坚持平民大众正是寻找灵魂的归宿。人类学家认为灵魂是主宰人的思想、行为、精神、感情等潜意识行为的一种未知的非物质因素。
总的来说,其途径可分为“内修”与“身修”相结合,而以“内修”为主的探寻过程。在寻找归宿的过程中,现实世界中的自我不是与世隔绝的,而是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距离、呈平衡状态的阴阳协调关系,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集体(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村民),只要掌握好了这种协调一致的修行法则,便会探寻到属于自己的灵魂归宿。《道德经》中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是人们依据大地而生活起居,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产生万千变化;大“道”则依据自然属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特性,宇宙天地间的所有事物均效法或遵循“道法自然”。
坚持平民大众秉持的是“内修于心”强大的号召力。荀子在《尧问》一章中讲述了尧曾经问舜关于“如何招引天下人的问题”,舜对尧的答复是:“主持政务专心一意像天长地久一样,做细小的事像日月运行不息一样,忠诚充满内心,天下人自然会归附”,依笔者看来,舜的答复即体现了“平民大众”的理念。对于自我的认知来源于对他者的间接性体现,生之为人,应当以儒、墨为尊,儒家的外修在文学史上主要表现为:孔子的周游列国、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韩愈的“文以载道”、苏辛词的纵横捭阖以及晚晴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儒家的外修重在治世,即通过发愤图强、刻苦努力从而考取功名,接下来就是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墨家因为多侧重外在行动,所以常被人称为“耳目之官”。墨家在逻辑思维方面也颇有成就,提出了“兼爱”“贵义”“天志”等理论思辨。
二、以人为本——我思故我在
“以人为本”与“我思故我在”内理相通。“我思故我在”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哲学命题,此种说法在认识论方面是一个非常突出而准确的哲学视角,其本意可以理解为:“当我正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这个沉思者就是现实世界中真实的自我”。根据以上解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沉思者通过思考来感知人类自身的存在。当然,“我思故我在”重在强调一个人要具有独立的思想与自由之灵魂,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做一个人云亦云的复述机器人,在面对新生事物或新颖的观点时,要充分发挥自己大脑思维的能动性,做一个有思想和自我见解的人。即使你的答案或质疑是错误的,但是在一个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同样会得到公众的原谅和接纳。
与之相反,如果在一个社会里人们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是违心地说出连自己都厌恶的话,那么这样的环境是缺乏诚信和公信力的。做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做一个追求自由之思想的人,这是文明社会赋予每位公民的权利,言论和思想自由的前提是不能违背社会公德,更不能违背人的良心,它是建立在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自由福祉基础之上的。
事业单位工作者秉持的服务理念蕴含着创作者对周遭世界的认知,是信仰的一种精神外化。信仰是前提,由此可产生对应的精神,如果没有信仰和精神作为支撑,人将是平庸的。遥想原始社会的人们,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吃饭问题,待吃饭问题解决后,才会慢慢过渡到信仰方面的追寻;可以这样理解:由于信仰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自我时代。正确而高尚的信仰是教人求真;教人向善;教人用心感知美,而不是刻意追求丑。
三、结语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治国理念即为人民服务,关注平民大众是事业单位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以人为本”折射的是源自心灵深处的呐喊与呼唤,是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策略的关键点与根本立场。两者应互为根本,相得益彰,必将在人类文明史上画上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