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人间词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诗词赏析原则
2020-12-07李娜
李娜
(大庆市第四中学语文组,黑龙江 大庆 163700)
晚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有一本著名的关于诗词,主要是针对词的文学理论著作——《人间词话》。王国维先生著名的三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就是出自《人间词话》。而《人间词话》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诗词赏析准则。
一、境界之美——《人间词话》的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这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一)《人间词话》第一则。其实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境界”,现在文学评论界还在为这个概念的界定争论不休。我就想简单化一下,我个人理解“境界”,它是涵盖了“意象”和“意境”。不妨打个比方,我们评价一个人,总是关注这个人整体给人的感觉,那么这个人应该是有气质才好。
他强调作者的情感、意趣和创造力。这些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起决定作用。并指出,什么叫好作品?要达到意象鲜明、情境相谐的“境界”,也就是写感情要“真”,写景物要“活”。这样才有艺术感染力。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二)《人间词话》第六则。比如五代十国的时候有个“花间派”(也称“西蜀派”),鼻祖是温庭筠,他有一首《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我们都知道“山如眉黛”,他这里是说写女子的眉是那种如山的美眉,鬓发像云,脸庞如雪,慵慵懒懒的起来,拿起镜子顾影自怜衣服上绣的鹧鸪都成双成对,潜台词是她却孤孤单单一个人。这首词给我们呈现的就是一幅感觉非常香软的美女图,过于迷恋华丽的感觉,就是有些流于做作,没有真感情。不算好词,谈不上有境界。
二、词忌讳代字、隶事(怎样写出境界)——文人诗词一味求工尚雅,极力避开口语中的熟语俗字,本也是诗歌语言求发展求新意的一条途径,是好事。但是,当这种手段变成“目的”,为雅而雅,以熟练使用代字、典故为诗人之能事的时候,这种求新的行为就走上了它的反面:雅得“熟”,雅得“俗”。词经过唐五代、北宋,由民间经由文人发展,到北宋达至这一文体的创作高峰。南宋词“文人习气”愈重,词中好用典故。清词宗南宋,其末流到了“非隶事不办”的地步。于是,南宋、清词成为《人间词话》重点批评的对象。其实我们想想,南宋的词我们真的是没什么印象。《人间词话》中提出一系列重要见解:句中少用替代字,篇中少用典故,语言风格上力求自然、清晰,反对矫揉、堆砌、雕琢的文风。代字,即在诗词中使用代替粉饰之字。如周邦彦《解语花》以“桂华”代替“月亮”,梦窗以下,用代字更多。隶事,于诗词中使用典故。
“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霸岸等字。’若唯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
(一)《人间词话》第三五则。“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二)《人间词话》第五七。王国维反对用典、代字,提倡回到语言的本真状态,明白、真切地表达人类对于自然人生本真、生动的感受。“真感情、真景物”固然是形成境界必不可少的因素,但这样的“真感情”“真景物”必须有“能写”之人为之表现。可以说,相当一部分人具有真切的感情,也能体会别人的或者艺术作品中的“真感情”“真景物”。但是,最终决定他们能否成为艺术家的,并不仅在于他们能否“体会”,更取决于能否成功的“表达”。作家就是写作困难的人。写作意味着与语词作艰苦的搏斗。相反,一些语词愈是被诗人“熟练”地使用,它就愈是不能逃避被忽视、被遗忘的命运。诗歌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诗人必定是在语言面前感到不自由,并力图摆脱这种不自由的人。
只有以孩童明澈的眼去察看,用孩童天真的语言去言说,用孩童敏锐的耳朵去捕捉一个在成人世界里已经不再新鲜好奇的世界。王国维倡导的其实就是“返璞归真”!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要有真境界)——诗词不以境界大小分优劣,但是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对于崇尚自然之美的王国维来说,他自然更推崇“无我之境”。然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一样,毕竟也是人的一种在世方式。而且,这两种在世方式之间具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人生的困境与终极忧患,与其说是在有我之境中种种人生的苦恼与选择,不如说是人既处于有我之境之中,却要去追求与实现无我之境的困惑。王国维分析了此种苦恼之成因,于是提出了著名的“三重境界说”:我们所看到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做好的写照了。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这和王国维的“三境界”好像有异曲同工之妙。
境界之美,忌讳代字和隶事,诗境中的有我或无我,何止为我们提供赏析诗词的三个准则,更是以谆谆之语引领我们走上一条开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