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之线描风格探究
2020-12-07刘慧文
刘慧文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沃尔夫林在《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一书根据不同时期绘画的风格总结出五对概念,利用形式分析的方法对风格问题进行了细腻的分析。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莫过于涂绘风格的传世,最经典的洛可可艺术在绘画技巧上完美体现了巴洛克的涂绘风格,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艺术发展早期的绘画——线描风格,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时期的大多数作品更趋于线描风格。
一、时代背景
文艺复兴是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文艺复兴在整个西方历史上可以说是影响巨大,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凭借着此次运动的热潮。一批艺术家凭借着古希腊和古罗马留下来的文化基底,加上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使他们的作品达到了巅峰状态。
二、线描风格的含义
沃尔夫林在他的《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以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为两个对比对象,主要从绘画、建筑、雕塑这几个方面探究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风格特征,从而概括出五对概念,并说明了概念本身的演变以及它们具体的艺术形式的对应关系,其中第一对就是线描和涂绘。沃尔夫林认为,在任何民族、任何时代、任何具体的审美创造中,都存在着线描的因素和涂绘的因素。线描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注重事物客观外形,对于单个物体的描摹,而17 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则是特别强调画面的运动,整体氛围的营造。正如他指出:“线描风格是按线条观察的,而涂绘风格是按块面观察的。”
线描是以线条作为视线轨迹和引导眼睛的媒介的,在画作中更突出物体的轮廓。在早期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大多表现为线描的表现形式,那时候人类的视觉处在初级阶段,对事物的观察方式是客观的,停留在封闭的空间,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只停留在视觉方面,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事物的轮廓,然后画家就会本能通过不同的技巧极尽描绘真实的物体。早期的墓窟艺术所表现的风格就是线描性的,比如说庞贝壁画,这种风格带给观者的是一种客观的真实,也说明了早期墓窟绘画的局限性。比如说《维也纳创世纪》中的《丽贝卡和埃丽泽在井边》不管是人物还是建筑的表现手法都是视觉性的,极力体现客观事物的外形体征。纵观西方历史,线描风格贯穿始终,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普遍体现,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线描创作风格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沃尔夫林的风格学中指出,16世纪的艺术是线描的,17世纪艺术是涂绘的。这两种风格代表两种世界观,它们对趣味和对世界的关注不同,然而却都能给观者提供完整的图像。
三、探索线描风格的基本特征
在美术史上,大家普遍接受的事实是,原来的艺术是线描的,后来加入光影线描的风格随之削弱。顺着时间线去追寻线描的典型发现在16 世纪之前少之又少。当然原始艺术家也善于用线描,但是他们的线条没有更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古典素描的轮廓具有一种绝对的力量,当我们去欣赏画作时,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它的线条上,去感受画作线条的表现力。在风景画中,霍贝玛《磨坊风景》中的树和雷斯达尔画中的《林中沼泽地》是同一种,但是却截然是两种形式风格。前者的树表现明朗。轮廓较为自由,每一个单独的物体刻画的明确,不仅与背景融合又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后者的风格比较凝重,线条饱含独特沉重的力量,它的叶子都是一簇一簇聚拢在一起的他不允许个别的物体彼此分离,而是将他们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技法与线描的风格完全背离,更突出涂绘的风格。
为了说清楚线描的一些基本特征,我会从纯素描来探索对比。前面提到过丢勒是线描的代表,伦勃朗是涂绘的代表。丢勒的画最能体现线描的风格特点,丢勒所画的印象根据触觉的价值,以《夏娃》为例,这幅画是把人体赋予在一片黑色背景上,以背景为依托,突出人体的轮廓,也将就是说,是为了强调围绕着投影轮廓的边线。即使是从造型笔迹来看,丢勒笔下的夏娃,一条又一条的线条画的均匀而清晰,每一根线条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与其他线条共同行动,组成美的整体。另一个例子是服装,以霍尔拜因和梅苏的《装束素描》为例,霍尔拜因的服饰用线条将衣服的纹路清晰真实地展现,都是细致的线描感觉,极具触感。艺术家致力于描摹轮廓线,用均匀长短不一的线条将衣服的纹路、褶皱、明暗关系刻画的清晰坚实。梅苏的画作虽然不排除有线条的应用,但是给人的是视觉的感受,利用明暗的块面关系展现衣服的褶皱,用明暗关系去表现物体的内在结构。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线描中的线条在画面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具有引导观者眼睛的作用,削弱视觉的感受,给人更多的是触觉的价值,强调对象清晰的边界线,需要艺术家用直观的感受去描摹物体。
即使对自然现象的最完美的模仿也总是和现实相差甚远。艺术的风格演变归结于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由于人的视觉因素和人的心理感受是主观的,这就需要客观因素的制约。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探索,一方面使人们确切地把握它们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使我们具备更敏捷的眼光去欣赏理解艺术品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