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文庙考察
2020-12-07贺惠陆1冯光2
贺惠陆1 冯光2
(1.新乡市文旅局;2.辉县市文物保护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0)
文庙,即孔庙,也称宣圣庙、夫子庙、先圣庙等。文庙是祭祀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局、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场所。文庙建筑是历代封建王朝尊孔崇儒的礼制建筑。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宣扬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圣地,更是封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通过对新乡文庙的初步考察,对新乡文庙的历史、类型、建筑布局及儒家思想对文庙建筑的影响等进行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新乡文庙现状
文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和国家意识象征,受到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是古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建筑群之一,作为礼制建筑和学庙建筑,与古代政治及社会方方面面有着密切联系,是郡、府、州、县的必建建筑,可以说,文庙是古代城市的文化地标,文庙建筑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考察中发现,曾经每县必有的文庙,因自然及人为的原因,整个新乡地区仅存八处文庙建筑及遗址,简述如下:
新乡文庙:位于新乡市西大街新生巷,红旗区政府院内。创建年代无考。据“新乡县志”载:宋熙宁元年(1371年)庙废,元祐四年(1089年)重建,金大定八年(1169年)增修大成殿,贞祐年间毁于兵。元玉顺二年(1331 年)重建大成殿,元末又毁于战乱。明洪武三年(1371 年)重建,后经明、清多次修葺。现仅存大成殿、明伦堂及大观圣作之碑。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庑殿顶,覆盖绿色琉璃瓦,该殿建筑结构严谨、木构件粗大,是市内仅存的庑殿顶建筑,至今还保留有宋金石柱础等构件。大观碑,亦称“御制八行刑碑”。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八月立于文庙。碑文由宋徽宗赵佶撰并书(瘦金体),由书学博士李时雍摹写上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辉县文庙: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城关街道办事处城内村中部,即市区西大街北侧。始建年代不详。而据清道光《辉县志》载:“辉邑有学庙,初建远不可考,元至元丙子知州司仁重建,费几万缗,壮丽甲他邑。”约创建于唐朝贞观年(627-649)。整组建筑为中轴式布局,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主体建筑原有照壁、棂星门、泮池、东西官厅、大成门及两角门、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东西两庑、文昌祠、奎楼、敬一亭、崇圣祠、亚圣殿、大成殿等、西庑、乡贤祠、西宫厅、敬一亭等建筑,现存建筑为中轴线上的棂星门(牌坊)、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九脊歇山顶,面阔五间)和西侧配房及敬一亭等8 座。另外文庙内集存明清时期的碑刻22 块。该组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价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延津文庙牌坊:位于延津县城关中学院内,原立于县城西大街路北文庙旧址。延津文庙始建年代不详,有明代嘉靖重修碑,当建于明以前。20 世纪中期以前毁于战火,为四柱三间,斗拱、檐及顶为木构件,柱及斗拱以下为青石。牌坊坐北朝南,右则石礅上刻有铭记:大明嘉靖六年(1527)延津县民佑通判周肃起建儒学庙前牌坊一座夹石大小二十块石匠王义王机。文庙旧址出土有《重修文庙记碑》和泮桥残石构件,“延津县重修文庙记碑”记述了延津县重修县文庙的经过。泮桥已断为多块,散存在地。该牌坊保存完整,木、石雕工艺皆精,对研究明代建筑和雕刻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学岗堂圣庙:位于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蒲东办事处学堂岗村东100 米处,圣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000 平方米,圣庙建筑为清代重建。中轴线对称布局。现存山门(戟门)、大殿等建筑,戟门上有一横匾曰“传心要地”,大殿为回廊式建筑,南北宽6.4 米,东西长8.3 米,学堂岗圣庙在豫北久负盛名,为古今游览胜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阳文庙遗址:遗址及碑刻位于原阳县城关镇南街村原阳第一初级中学院内,面积约2000平方米,文庙始建于元,遗址上仅存元代石狮一对,雄雌相对,高约1.50米。明嘉靖三十六年《重修阳武县儒学记》碑刻一通、明万历四十年《阳武县儒学学田碑记》碑刻一通、明《竞辰之图》碑刻一通、清残碑一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获嘉文庙:位于获嘉县城关镇二街村建设街西段路北。获嘉文庙始建于宋金时期,坐北向南,现存大成殿、戟门及耳房、教谕廨等建筑共计三座、十三间。大成殿面阔五间,为单檐歇山九脊造。斗为三踩单昂,明间两朵,次间各一朵。檐柱四根。柱头有破杀,鼓形柱础,里外金柱各四根,覆盆式柱础。
东代村孔庙:遗址位于卫辉市太公镇东代村西南,始建元代,清代重修,坐北面南,原建筑已毁无存,现存嘉庆五年“后太村重修文庙碑记”石碑一通,石狮一个,为元代石狮。
百泉孔庙:位于辉县市苏门山阳半山腰处,建于明嘉靖年间。孔庙呈四合院形式,建筑面积300 平方米,规模虽不大,但格局完整。现存建筑有“子在川上”石牌坊、戟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庑殿顶,面阔三间)。
二、新乡文庙历史及类型
文庙肇始于公元前478 年,鲁哀公在孔子死后一年,将孔子旧居改作庙堂,将其遗物供奉其上,“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书至于二百年不绝”。唐武德二年(619),唐高祖下诏国学立周公、孔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形成“庙学合一”的格局。北宋时期,官学发达,地方政府整修文庙,寓学于庙,文庙迅速发展。到金代,由政府主导大建文庙,泰和四年(1204)二月,诏“州郡无宣圣庙学者,并增修之”。地方因亦重视,如任天宠任威戎县令时“县故堡寨,无文庙学舍”,于是“天宠以废署建”,把“学校与孔庙二者自然而和谐地结合起来,而所重则在庙。有学有庙成为金朝制度的一个特点,并影响后来的元朝”。故金代州县均有学校,亦皆有文庙。明清则更为普及。从新乡文庙有宋徽宗大观圣作之碑可考,新乡文庙历史至少创建于北宋时期,宋金时期是新乡文庙肇始并发展时期,明清是其繁荣时期,清末民国进入衰败期。
从新乡现存文庙及建筑看,新乡文庙可分学庙、书院学庙及纪念性文庙三种类型:
学庙:也称庙学。属官办,它是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相结合,由政府主办并直接管理,是国家行政教育场所和祭祀孔子场所。如:新乡文庙、辉县文庙、获嘉文庙、延津文庙、原阳文庙。
书院文庙:也称书院孔庙,因附属书院故名。属民办,是地方学庙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始建于宋元时期,因书院多是私人创办(讲授儒家经典与程朱理学),其文庙规模、档次远不及官办学庙。如:辉县百泉孔庙。
纪念性文庙:主要是纪念孔子圣迹并祭祀供奉孔子的场所。如:长垣学堂岗圣庙,就是纪念孔子在杏坛讲学而建立地纪念并祭祀供奉孔子的场所。
此外,还有个别乡村文庙,虽然存在,但其儒家教化的功能已基本丧失,例如,卫辉太公泉镇东代村孔庙。
三、新乡文庙的建筑布局和特点
新乡文庙建筑布局总的来说是:中轴线对称分布。这也是我国传统的建筑理念。从新乡文庙的建筑格局看,还是有它的特点。
(一)审慎的选址
新乡文庙的选址,特别是官办学庙的选址,基本上都是选在城内靠近政府的地方,居于城市的中心,以便于对学生的管控。即使不在城内,也会选择在高岗地或半山腰。如:学堂岗圣庙选在岗地;百泉孔庙选在苏门山半山腰。
(二)统一的建筑布局和规格
新乡官办学庙的规模、建筑布局、规格等,是有一定规范的,它有政府统一规划,按照级别进行建设。如:现存的新乡文庙、辉县文庙、获嘉文庙,都是县级文庙,它们的规模、布局和规格几乎相同。如:大成殿都是面阔五间,九脊歇山顶或庑殿顶。以辉县文庙为例,建筑布局依次为:主体建筑原有照壁、棂星门、泮池、东西官厅、大成门及两角门、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东西两庑、文昌祠、奎楼、敬一亭、崇圣祠、亚圣殿、大成殿等、西庑、乡贤祠、西宫厅、敬一亭等建筑。现存中轴线建筑:棂星门(牌坊)、泮池、大成门、大成殿,西侧建筑及敬一亭建筑。
(三)自然条件对文庙建筑的影响
文庙选址及建筑布局,重视地理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力求与自然环境向融合,充分利用周边的景物,借山、借水,无山无水则巧妙的造山、造水。棂星门(牌坊)、泮池就是借鉴传统风水学说的产物。棂星门(牌坊),是由汉代的阙演变而来,具有山的象征意义。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群,文庙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环境体系,山和水是不能缺少的,故泮池作为小环境中的水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同样,作为山的象征意义的棂星门(牌坊),也是不能缺失的。
(三)儒家思想对文庙建筑的影响
文庙是宣扬儒家经典和祭祀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场所,故儒家思想对文庙建筑的影响是较大的。首先是儒家人与自然相融观的影响,儒家思想中,山和水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论语·雍山》:“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汉董仲舒认为秀丽的山水不仅可以洗净人的欲念,还能培养人平和中正的品德,使人能获得身心的健康。辉县百泉孔庙的选址和建筑正是这一思想的最好注解,百泉孔庙选址背靠苏门山(半山腰),南临山脚百泉湖,可俯瞰整个百泉胜景及百泉书院的绝佳宝地,也体现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其次,儒家等级礼制思想在文庙建筑中的反映。因孔子被统治者封为“圣人”,所以在文庙建筑中处处都显示出其高人一等的建筑规制,如:在新乡文庙建筑中,其核心建筑大成殿的屋顶形制皆为九脊歇山顶或庑殿顶,这都是高规格形制,特别是庑殿顶的设置,表示孔子享受的是帝王待遇。文庙前设置牌坊,也是高规格的体现,按照规定,没有皇帝的准许,任何人都不能建牌坊。百泉孔庙虽然是一处依山势而建的小四合院形式的孔庙,但其高大的“子在川上”石坊和大成殿庑殿顶的形制,则显示了孔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身份。这是儒家等级制度和礼制在文庙建筑上的反映。
四、结语
学者李约瑟曾指出:中国人在建筑领域是最如实表达着两大理念,既是人类不能视为是独立于自然的;人也不能与社会分离。通过对新乡现存八处文庙遗址及建筑的考察与梳理,可知新乡文庙创建于北宋时期,宋金时期是肇始并发展时期,明清是其繁荣时期,清末民国进入衰败期。尤为重要的是,新乡文庙建筑的展也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两大理念。由此可知,文庙生态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融合而成。在其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巧妙地融合了自然、社会以及人文思想等综合因素,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庙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