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策略
2020-12-07金雪莹崔香丹
金雪莹 崔香丹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一、跨文化传播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文化差异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不正视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并且不能妥善地处理这种文化差异的话,那么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就必然会成为跨文化传播中不可避免的障碍。第二,较多“中国故事”内容定位的不清晰,一直停留在比较符号化的层面。而在“中国故事的”具体的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活动中。
第三,“中国故事”的图书出版形式较为单一。在我国,大部分可以“走出去”的图书都是把一些在国内已经出版的中文图书,直接进行翻译,然后输出到国外去进行销售,这样的做法,使得“中国故事”缺失了本来应该有的趣味性以及创新性,毫无新意,自然不会畅销。与此同时,大多数的翻译者并不是能够完全理解中国文化,也不知晓输入国家的文化,更是不理解读者的心理,而且小语种的海外汉学家和翻译人才更是稀缺人才资源,想要真正地走进国外市场是十分艰难的,更不用说是占领国外市场,那更是天方夜谭。
第四,国际化思维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长时间的对外输出,西方文化出于比较成熟的状态,而且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化的文化输出机制,纵观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它们成功做到了向各个国家进行一定的文化植入,这个做法,极大地提高了文化影力。而反观中国的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大多数均为单打独斗的状态,到目前也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文化输出机制,合作意识不够,国际化思维更是明显不够完整。
二、跨文化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的研究背景
为了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为了要更好地进行中国声音的传播,在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中,需要做好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要确立阐述故事的内容与主题,其二是明确阐述“中国故事”路径与方法。在社会组织与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媒体在“中国故事”的对内宣传与对外传播工作中均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我国对外传播的突破
外文版的《人民日报》对目前中国治国理念、国际合作理念进行了总结整理,并发表了系列报道。其从宏观国家层面、微观个人层面,对中国梦等关键词等进行了详细、深度的阐述,受到国际社会读者的热烈追捧与广泛好评。其在报道过程中,不仅对国际社会关注度较大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报道,还借助于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手段向外国受众介绍我国的社会、国家情况,并进行了多角度深入解读,帮助读者认识中国。
在国际的舆论场上,我国的媒体将真实的“中国故事”作为自己的素材,这些故事涉及范围较广、深度也有浅有深,既包括了我国国家领导的日常工作,也包含了基层普通民众的平凡生活。不论记录对象和记录内容,只要是具有典型代表、能反映我国真实社会状况的例子,都能够成为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素材。
虽然,在长期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中,我国文化宣传单位与企业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跨文化宣传路径。但是,现阶段在我国媒体文化传播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需要进行持续的改善。
在我国的媒体报道中,通常政治主题相关的报道会占到报纸报道主要内容,这是我国国内主流报纸刊物的一般特点。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社会,政治新闻通常带有一定严肃性,这可能与国外受众的传统阅读习惯具有冲突。
四、跨文化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分析
第一,创新文化传播理念,正视文化差异。为了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目的,我们首先就是要解决好跨文化传播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差异的问题。在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始终保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并改变原有简单的传播理念。
第二,选取一些好的“中国故事”。越是平凡的故事,越是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对平凡、真实故事的讲述能够对“中国故事”进行良好的叙述。因此,媒体组织在进行国内新闻、中国文化的国际宣传中,不仅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阐述与介绍,还可以选取基层人民的生活与工作故事进行阐述,对我国社会、科技、文化、人文等内容进行全面阐述。
第三,优化“中国故事”的表达方式。我们在表达“中国故事”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更好地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借助于多种技术、综合运用管理宣传手段,对新闻报道进行丰富与优化。另外,要使用符合当地居民语言习惯的方式,进行中国文化与中国新闻的本土化表达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以及力度。
第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发声,提升媒介的国际影响力。我国的社交媒体平台发展状况良好,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创新的方式进行文化跨域宣传途径的拓展,依赖于社交媒体平台的自媒体人可以借助于国外的社交网站进行积极的文化交流。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各类型媒体组织与平台要把握时代发展契机,在不断讲述中国故事、宣扬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打好基础,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