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视域下“花木兰”的对外传播策略
2020-12-07崔顺德崔香丹
崔顺德 崔香丹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
一、中国古典文学乐府《木兰诗》
木兰诗也称木兰辞,以诗歌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名为木兰的女孩,看到父亲的名字出现在征兵文书上,而父亲膝下也没有成人的儿子,因此木兰愿意买下马鞍和马,替父从军。
从上述《木兰诗》中可以看出,木兰为了父亲愿意替父从军,但换一个角度出发我们来看《木兰诗》中的弱女子是如何产生替父从军的想法的呢?自古以来男耕女织,女人多以针线绣花为主,在男子掌握家中大权的时代,女子只是做到“三从四德”甚至可以说活动范围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三从四德”便是每一个女子应做到的规矩,不能越了规矩。女子可以不用精通四书五经,但一定要做到“三从四德”。正所谓《女戒》里的一句话“妇德不必才明决异”也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在种种规矩下木兰是如何会有替父从军的想法呢?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争议也很大,但我认为木兰肯替父从军很简单就是一个“孝”字。虽然自古以来女子恪守很多规矩,但是“孝”是人们一直要遵守的最基本的品格。在中华十德中孝排在第一位,这足以说明孝的重要性。女儿看到自己年迈的父亲的名字出现在多卷征兵文书上,身为女儿应要体恤父母,自己家中也没有成人的兄弟,木兰应担起这份责任。如果木兰仅仅恪守妇道,让年迈的父亲去经历沙场这便是没有做到孝道,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好孝道而是恪守妇道,那又有何用?
因为有花木兰这样的女中豪杰,所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女人在社会上越来越重要,女人也不再是在家相夫教子,生儿育女,而是开始有自己的工作,“女强人”也越来越多。
二、中国故事《花木兰》走出去
(一)花木兰在国外的影响力
迪士尼的《花木兰》播出以后,人们不禁赞叹中国女人的聪明才智,也为木兰这种替父从军的女孩感到敬佩,他们不敢想象说一个女人可以在战场中存活下来并且取得胜利。木兰可以十二年征战沙场,这不仅仅是运气,而是木兰从小苦练武术这才使她无论在体力还是矫健都和男人差不多。外国人看完花木兰都为中国功夫感到惊讶。不禁赞叹中国功夫到底是何等功夫如此厉害。再加上近几年一直流行的“汉字热”使很多外国人在了解中国汉字的同时也在慢慢了解中国功夫。在抖音、快手这些当下比较流行的视频软件中,很多外国人都会发出学习中国汉字,中国功夫的视频,也会有很多外国人专门来到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并且通过现当下流行的短视频软件来记录自己。中国网友看到了也会将其点赞,转发下来中国文化不仅仅传播到了国外,在点赞评论的同时也可以增进与国外友人的交流。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在国际中的地位慢慢变强,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二)迪士尼翻拍真人版《花木兰》
在2014 年迪士尼卡通版《花木兰》播出以后,在2018 年迪士尼有对外放出消息要开拍真人版《花木兰》,不一样的是这次迪士尼选择用中国演员,并且让中国女演员担任电影主人公木兰,还特意邀请了李连杰、巩俐、甄子丹来出演本次电影并且定档在2020 年7 月上映。在众多故事中花木兰是以什么样的优势使在20 世纪的今天还能再一次登上世界舞台?花木兰起初就是一首诗被后来世人改成故事,再后来改编成电影。“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熟悉的诗词为什么可以在今天站在世界的舞台?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木兰诗》是一篇叙事诗,它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虽然以诗歌的手法写出,但仔细解读会发现这首诗写得像故事一样,并且有民诗的元素在里面,读者不仅通俗易懂还方便记忆。在20 世纪的今天《木兰诗》依旧出现在学生课本上成为了每一位学生必背的诗。国人从小开始接触到《木兰诗》因此对木兰并不陌生,《木兰诗》再次站上世界舞台,也就是因为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流传了千年的诗、家喻户晓的木兰故事对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迪士尼早在2014 年就上映了动画版《花木兰》,迪士尼又是一个“老字号”,可以说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迪士尼。在这种优势下,2014 年的动画版《花木兰》早已吸引了很多观众。这一次真人版《花木兰》的主人公木兰是由中国女演员担任,因此大众对《花木兰》真人版电影充满好奇心。
三、中国故事《花木兰》跨文化成功
讲中国故事简单,讲好中国故事很难,让大家记住中国故事更难,但花木兰做到了。花木兰流传至今世世代代相传真正做到家喻户晓,而现在花木兰登上世界舞台,让世人都知道中国有一位女中豪杰花木兰。跨文化传播就是相互作用,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了解。
想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发声,树立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这首先是传媒行业要做到的任务、义务、责任。
最后,《花木兰》的跨文化成功就是好的开始,中国文化的每一次跨文化成功都是弘扬中国文化的好机会。传媒行业也应该借此机会,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工作,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更多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人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