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
——再创造”综合材料艺术创作方法论研究
2020-12-07郭晓榕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郭晓榕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一、综合材料
艺术品的组成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另一个是物质层面。而材料则是艺术品的基础物质层面,是完成艺术品表现的中介物,是构成艺术品的基本要素,是艺术品的媒介。艺术家则是使用适合的材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层面。
二、方法论:遭遇到再创造——当代语境下材料语言的运用
任何材料都有自身的特殊语言,如何才能充分地利用材料来表达艺术家的观念及思想使艺术作品发挥最大艺术功能?
(一)“遭遇”——发现材料
随着现代艺术观念的发展及艺术家审美理念的变化,材料作为艺术媒介在艺术作品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材料的使用也有了无限可能性。
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材料的多元化使艺术家更应该善于发现材料。大自然中,不同植物的色泽及肌理;生活当中,家居用品的颜色与用途;地上的一粒砂,空气中的尘土都可以为艺术创作带来灵感。现代工业的发展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许多新材料,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型材料拓展了艺术作品的材料语言与制作手段。所以艺术家不仅要关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也要去探究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型材料。
(二)“认识”——解读材料
在不计其数的材料当中可以将材料从它的属性分析,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材料具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
材料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主要来源于材料的自然属性,包括材质、形体、颜色、肌理等。
英国艺术家安迪·高兹沃斯是现代最著名的大地艺术家之一,他将大自然中的树叶、花朵、树枝、冰块作为他创作艺术品的材料,充分利用这些材料的易逝性及材料的自然属性。他通过挖掘来自自然世界的形式及自然材料的品质去了解整个自然世界。
2.社会属性
很多材料除了本身的质感颜色等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生活、文化相关联的意义。材料的社会属性是指物质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与社会文化生活有关联的意识形态。
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土地》,被认为是现代雕塑的经典作品。《土地》作为一项长期的全球艺术计划,自1989年,分别在英国、瑞典、巴西、墨西哥完成《土地》项目。《亚洲土地》是迄今为止这个艺术项目中数量最为巨大的一个。这件作品的主要构架以材料泥加上观念。葛姆雷认为中国是最能代表亚洲的国家,它拥有古老的文明、辽阔的疆域、丰富的土地文化,土地在中国找到了归属感。他寻找到广州花都地区的红黏土,指导四百多名当地居民捏制了192000个手掌大,只有眼睛的小泥人。泥土,作为一种物质材料,适用于做砖、种植物等,但是,葛姆雷使泥土被捏成小泥人,它就变得不一般,变得独特。 “土地文化”是指当地人的文化,土地孕育着人,人赋予土地文化。不同的土壤养育着不同的民族,取来世界上任一地方人们脚下的泥土,把它做成人的象征物,泥土不同,制作方法不同,传达的民族文化不同。
(三)再创造——运用材料
一件艺术作品最后呈现的形式也需要与艺术作品的材料相符合。现成品的放大,将日常生活用品进行放大,改变人们的习惯性视角。材料转换,将物品自身的材料进行改变,置换成与物品本身不一致的材料。
除了这些制作手段也可利用构成方式来将材料进行组织和创作。视觉效果在整个艺术作品当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创作中,要充分发挥材料的属性利用构成法则、制作手段将艺术作品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例如,安东尼葛姆雷的《亚洲土地》这件作品利用重复积聚的构成方式将泥人占据展览场地的所有空间,有的观赏角度甚至只能从无法跨越的门槛来观看。泥人的大规模重复排列使观众加深印象,让观众感觉到不是在观赏作品,而是在被上万双眼睛注视着。
在艺术创作中,通过这些方法论将材料深刻解读找到创作灵感,再通过艺术的构成方式呈现,最终以便于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认为:“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性它们是可以被认识和加以利用的。 钢铁、混凝土也是一样。必须搞清楚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材料而在于我们如何去使用它们。新材料不见得总比旧的好。每种材料都是这样我们如何处理它就会成为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