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07张先燕
张先燕
(黑龙江省铁力市第十一学校,黑龙江 铁力 152501)
本文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及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的教学时往往都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通过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利用题海战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通过此种方法并不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适当转变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则有利于缓解当前的教学矛盾。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一定程度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增加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继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科学习的欲望。换而言之,教师需要在保证课堂效果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同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其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就现阶段学生的学情来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的出现,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着重突出对于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分配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前提之一就是需要教师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学习小组的分配时需要考虑到如上因素,保证学生通过小组学习都能够得以提高。在进行小组分配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如:当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时,可以将学生按照能力平均分配,保证每组学生内有成绩较为优异的;也有成绩相对欠缺的;当教学内容相对复杂时,可以将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在一组、能力较弱的学生分在一组。在进行任务的布置时,为能力较强的小组布置相对较难的任务,为能力较弱的小组布置较容易的任务,从而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夯实生物基础知识、强化生物学习效果。总而言之,教师需要灵活对学生进行小组成员的分配,提升教学质量。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融入情景教学
常规的生物课堂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教师单纯的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而学生通过被动的听课汲取生物知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时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是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产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让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有效则是笔者要进行探究的内容之一。笔者以为,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中融入情景教学,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探究欲望。举例来说,在进行《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先向学生展示草履虫的形态,再让学生进行探讨草履虫是如何运动的?它们的呼吸方式是怎样的?它们摄取食物的方式又是怎么样的?最后让学生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融入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图片、视频、音频,不仅能够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融入信息技术则可以更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更为扎实的掌握生物知识。举例来说,在进行八年级下册《传染病》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传染病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观看视频后提取视频中所讲授的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途径、防治的措施、各类传染病疫苗研制的现状等,让学生在视频资源的引导下能够对生物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学习资源,在进行组内的分析探讨,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步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奠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创新教学方法。笔者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展开讨论,简单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阐明应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适当融入情景教学、信息技术等,从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