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养成策略研究

2020-12-07

魅力中国 2020年52期

(江西省樟树市临江小学,江西 樟树 331211)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科学的预习方法和正确的预习习惯,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率和效果,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起着推动的作用。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年龄小、自控能力差,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方法经验不足,缺乏正确的自学习惯和意识,教学时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因而导致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要想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要积极向学生传授预习的经验和方法,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围绕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习惯,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单阐述,希望能给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来看,预习指的是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对后续讲授的功能进行学习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文的自主学习,能够大概了解老师后续讲授的语文功课,同时对其中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注,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从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来看,预习作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实现听课效率的提升,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所以,需要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其学习兴趣的提升。特别是在进行预习的时候,学生能够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学生自信心的提升。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策略

(一)明确课前预习的目标,帮助学生制定预习的计划

课前预习不单纯为了让学生主动去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制定学习的目标和计划,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倘若教师在课前没有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完整的预习目标,学生在预习时常常缺乏方向,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浏览一番,水过地皮湿,很多地方难免掌握不扎实,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因此,课前预习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展开,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思维特征,结合年段特点、单元教材的进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科学合理地制订切实可行的预习计划,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努力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习作课文《颐和园》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目标和计划:一是让学生利用字典自学生字词,解释课文中“横槛、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等生字、生词意思,扩充学生的词汇量。二是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全篇详读,引导学生按照游览顺序去层层推进,掌握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加深学生对游记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方法的进一步把握。三是当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写一篇读后感,描述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抒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赞美和感叹,表达对颐和园景色的喜爱,进一步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为学生传授科学的预习方法和技巧

语文预习不仅要有针对性,要制定科学的预习目标和计划,同时也要注重预习的技巧和方法。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前预习时,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方法和技巧上的指导:

第一,符号圈点预习法

读书是眼、口、手、心多器官共同协作进行学习的一项活动,在预习课文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将读、思、记三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重点、难点的字、词、句,让学生用自己的习惯和方式,将其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表示出来,利用特殊记号为听课、复习做好了充分地准备。

第二,兴趣激励法

预习是“单兵作战”,要努力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鼓励学生认真地阅读新课文,对于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要善于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去给生字注音,给生词注释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减少学生的内心依赖性。

第三,扫除障碍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等,例如,鼓励学生反复品味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对每一篇文章要习惯去归纳出课文的中心,归纳每一个段落的大意,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并做好详细的笔记、批示,在听课时与老师的讲解进行对照,在查缺补漏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

(三)学思并重,预习时要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预习的学习环节离不开思考的支撑和融合。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从课题的理解和质疑处入手,通过关注课题,然后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再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后相关的思考练习题进一步进行文本内容的学习。将预习学习和问题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智慧,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扩散性学习思维。

例如,在教学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就可以通过童话故事中,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之间的情节发展,来引领学生的课前预习和思考学习。“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呢?”这个问题应该是萦绕在学生心际和脑海中的核心问题,学生通过课前的阅读预习能够以这一问题为关键的核心点,在明晰是老屋帮助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都实现了各自的心愿,进而为课堂学习过程中深化文本主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学思并重,预习时多思考,这是语文学习中最为紧要的预习策略。

三、结语

总之,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通过积极传授课前预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长期坚持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道路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