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移动阅读时代高校增强“概论”课亲和力的对策
2020-12-07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一、高校“概论”课教师亲和力的现状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之一的“概论”课亲和力的认知,通过学习通、Q 群、微信群等方式发放调查问卷,收到4691 份。其中,本科生2867 份,高职生1824 份。
(一)高校“概论”课教师亲和力的总体概况
在调查“概论课教师的亲和力”时,选择“非常有亲和力”占比为58.88%;选择“有一定亲和力”占比为39.16%;选择“亲和力一般”占比为1.96%;没有人选择“基本没有”。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概论”课教师中被认可非常有亲和力的比例超过了50%,大学生对“概论”教师亲和力评价良好,由此说明近几年高校对思政课教改的重视取得了很大成效,高校在提升思政课教育亲和力方面总体取得较大进步。
(二)高校“概论”课教师亲和力的表现状况
大学生对于“概论”课老师亲和力的认知状况放在感性亲和力均多。我们在调查“你认为概论课教师亲和力的表现”时,选择“关爱学生”的占比为17.44%;选择“性格温柔”的占比为17.2%;选择“经常和学生交流”的占比为16.67%;选择“幽默风趣”的占比为16.22%;选择“知识渊博”的占比为15.39%;选择“讲课生动”的占比为14.09%;选择“其它”的占比为2.96%。综上可以看出,选择“关爱学生”的比例是最高的。因此,思政课亲和力不仅体现在以理服人的说理活动中,也体现在以情感人的情感活动中。富有亲和力的思政课教育改变以往刻板、生硬的形象,代之富有亲和力的形象,不仅能使思政课教育的真理力量抵达学生内心世界,而且能使思政课教育更具有人文精神;不仅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老师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而且能使他们在行为上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经常和学生交流”排名第三,占比为16.67%,说明学生希望和老师交流,希望老师关心爱护他们。其次是“性格温柔”,这个属于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从侧面说明学生渴望老师对自己好些。我们在调研中也有学生提出,不喜欢老师讽刺学生。这些要素排在“知识渊博”、“讲课生动”前面,由此说明大学生对亲和力的认知更多地是倾向于感性亲和力,然后才是理性亲和力,但是两者比例相关不大,说明大学生对“概论”课亲和力的感受是“由人及理”的,也就是鉴于对老师产生的亲密度、信赖感转化到对其传授的教育观点思想及理念上来,这就与“亲其师信其道”的观点不谋而合。从这些不相上下的数据比例可以看出“概论”亲和力的生成是各因素综合作用的合力结果。
(三)亲和力对学生获得感的影响
亲和力作为思政课教育的“软实力”,对于提升教学效果,达到立德树人教育目的具有密切关系。教师具有亲和力,容易吸引学生,观点就容易被接受和认同。在调查“你是否会因为老师有亲和力而喜欢上课”时,选择“是”的占比为93.11%,选择“不是”的占比为2.6%,选择“其它”的占比为4.28%。在调查“概论课老师的行为是否对你具有人格上的影响”时,选择“有”的占比为70.67%;选择“没有”的占比为12.93%;选择“其它”的有16.4%。因此,老师具备亲和力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概论”课老师亲和力表现不够的原因
(一)角色扮演不到位
由于大学时期的教学和高中时代的教学不同,大学中,非班主任之外的老师基本都是上完课就走,很少有下课辅导的情况。所以,有人形容大学这种现象叫做社交生态快餐化,师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上下课如同“赽集”,师生关系或是冷漠或是尴尬或是剑拔弩张。访谈中,我们发现有近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偶尔与他们课下交流”,有近20%的被访谈者认为,“老师课间从来不找学生交流”。而课后交流的方式,大多数同学回答是通知QQ 交流,微信交流的很少。由此可以发现,思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课间及课后的交流很少,缺乏对学生的关爱。这也许是为什么调查中大学生把讲课生动“”作为亲和力表现时放在最后,而把“关爱学生”作为亲和力表现的首位。作为非专业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的特点和专业课的不同,所以,思政课老师如果不和学生交流,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其在教学效果方面就会打一定折扣。因此,应扮演什么角色是思政课老师特别是“概论”课老师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在调查“你是否希望概论课老师和你探讨人生等课题”时,选择“希望”的占比为74.04%,选择“不希望”的占比为10.36%;选择“无所谓”的占比为15.6%。可以看出,大学生是很希望和除班主任、辅导员之外的思政老师交流的。在调查“概论”课怎样才能具有亲和力期待“概论”课老师怎么做的问题时,有学生提出老师“应站在学生角度共享问题,希望老师可以充当朋友这一个角色”,“老师亦师亦友,不约束学生,不局限教学方式,不过度放纵学生”,“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和学生交流”,“加强与学生交流”。
(二)教学内容温度不够
在调查学生学情时,我们知道移动阅读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非常方便,但是由于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是碎片化的,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引,因此,“概论”课教师负有结合课本知识将学生碎片化的知识提升到理论高度,理性分析认识的高度,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归属感、认同感。有些老师没有把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在选择教育内容上,对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时常回避,只是对教材上的内容做讲解,导致教学内容官方气十足,高大上十足,但是温度不够,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反而使大学生觉得“听烦了”,“听腻了”,从而导致入脑入心率不高。在调查“通过上课,能否及时解决你的思想情感困惑”问题时,选择“能”的占比为67.36%;选择“不能”的占比为11.17%。选择“其它”的占比为21.47%。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概论”课老师能做到解疑授业,但也有少部分老师没有做好,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所以,有学生提出希望“可以把知识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能与实事结合,有趣的实事”。
(三)教学语言不接地气
老师亲和力不足,上课缺乏激情、语言缺乏感染力等会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概论课”对老师的政治占位意识和理论水平需要非常高。老师习惯于一板一眼讲授教学内容,对于网络流传话语不甚了解,讲授严肃生硬,谈不上幽默,更谈不上“时尚”,学生听起来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学生建议,“采取幽默风趣的上课方式,加强课堂活跃性”。在调查“你认为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表现”时,有16.22%的学生选择“幽默风趣”。
(四)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少数老师还是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难以提起学生兴趣,进而对思政理论课失去兴趣,从而逐步降低了思政理论课教育的亲和力。基于此,有学生提出,“以代入故事的方式上课,既可以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让学生印象更深刻”,“营造和谐氛围,倡导愉快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接地气,才能有人气、有生气”。
三、移动阅读时代增强高校“概论”课亲和力的对策
亲和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不会立即产生效力,犹如“随风潜入夜”的微微细雨,只能在无声之中滋养学生的情感和培养价值观。因此,亲和力的产生运行需要有显性组成要素的“硬件”和隐性要素的“软件”的配合。在调查“你认为概论课老师在你的学习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时,选择“知识传递者”占比为27.9%;选择“道德示范者”的占比为26.22%;选择“思想引领者”占比为25.75%;选择“生活指引者”的占比为15.18%;选择“其它”的占比为4.92%。可以看出,大学生是希望在课堂上学到知识的,希望老师知行而一,生活上关心学生,思想上解疑。归根结底,思政理论教育是一项心与心的沟通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用真挚的情感投入和温暖的爱赢得提升亲和力。
(一)线上线下无缝对接讲好“概论”故事
今年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让全国学生都了解到了线上教学的利与弊,各有千秋。因此,建议线上线下结合运用于“概论”课的教学,那么大学生就会更加容易接受与理解。线下教学中,也必须注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概论”课知识偏向于学理性较强,如果纯粹采用理论说教方式,易使大学生感觉到空洞与枯燥,如果借用文学作品的朗读技巧,使用描述或抒情的语言,富有艺术魅力,使大学生产生美感,动情才能领会。线下教学中,“概论”课老师可以利用线上优势,通过QQ、微信和其它网络工具比如学习通、钉钉等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学生移动阅读特点,不定时地将与课本相关的视频和新闻等分享给学生,拓展线上教学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处不在,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无处不在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二)做到校内和校外、理论和实践“两位一体”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重要命题,强调知行统一。认识来源于实践。因此,“概论”课要增强亲和力,就必须做到校内和校外、理论和实践“两位一体”无缝对接,做到“概论”课既要“上天”,准确讲授党的最新文件,传播好党的声音,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又要“入地”,又要把校内外发生的相关热点事件引入教学,做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三)将教材语言体系向教学语言体系转变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概论”教师教学中要注意转换教学语言。转换中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话语表达因地制宜,因生而异。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表达。移动阅读时代,“概论”课话语表达如果一味高高在上、正襟危坐,则很可能成为戏谑与调侃的对象。反之,如果老师能够“放下身段”、与时俱进,巧妙运用网络话语来表达“概论”课内容,则有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灵活运用隐喻语言。隐喻语言极具生活感和时代性。比如“打酱油”原指一种行为,现在常被用于人们对于某件事的不在乎。
(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和理论素养
要上好“概论”课,老师必须成为“杂家”。一是在媒介素养方面。移动阅读时代,信息量非常大,思政理论课老师要提高把关意识,增强理性解读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批判地使用媒体资源。二是在理论素养方面。由于“概论”课具有时政性、社会性、综合性等特点,其教学内容涉及到诸多知识领域,而且由于移动阅读时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手段多,信息量大,但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关注度下降。因此,优秀的“概论”老师是集“杂家”和“专家”为一体的“大杂烩”。教师要做到知识面宽,使自己的那“桶水”常用常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