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猪规模化养殖疾病防控要点

2020-12-07

魅力中国 2020年52期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西双版纳 66631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猪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直接推动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为保证自身经济效益,广大养殖户应加强生猪有效管理和常见病防治。特别是在非洲猪瘟疫情迅速蔓延的背景下,养殖户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防控方案,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机制,确保养殖更加合理,促进生猪养殖业发展,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一、疾病防控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生猪疾病防控意识

在一些养猪场,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猪养殖数量不断增加。农场工作人员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提高经济效益和扩大农场生产上。忽视生猪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的疾病预防控制意识,致使养殖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不严,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预防工作没有做好,这就导致养猪场需要持续治疗猪病,影响了养猪场的正常经营,降低了养猪场的经济效益。

(二)缺乏完善的养殖体系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猪场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够为生猪规模化养殖服务的规模化养殖体系,无法为生猪养殖提供完善的管理服务。目前,很多养猪场在规模化经营的情况下,将其他养殖场成功的管理模式转移到自己的养殖场管理,没有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缺乏针对性。有的农场缺乏引种和防御机制,但在跨省引种中却借鉴了其他农场的经验。这种行为不仅引入了生猪品种,还引入了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疾病,造成生猪死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免疫流程不规范

有的养猪场没有根据自身养殖情况、养殖数量和养殖品种,直接转移其他养殖场的疫苗免疫程序和流程,忽视不同养殖场之间的差异,不考虑本养殖场的生猪疫病史,降低了生猪的免疫效力。这主要是由于养殖场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疫苗免疫观念,致使养殖场的生殖免疫过程不规范。此外,为了节约经济成本,一些养殖场不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检疫,而是从非正规渠道购买疫苗。这种行为不仅具有很大程度的免疫风险,而且极有可能影响猪的健康,降低猪的免疫力,不利于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二、疾病防控要点

(一)保证饲料营养价值

保持猪的健康水平是减少各种动物疾病传播的首要条件。提高生猪健康水平的关键是给猪饲喂合格的饲料。因此,在日常养殖中,要保证饲料的科学投入,向有资质的饲料生产企业或经销商采购饲料。在饲料组成上,还要根据养殖场的具体养殖规模,确定饲料种类和数量,避免一次采购大量饲料,导致饲料霉变变质。饲料应贮存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并与猪的不同生长阶段科学结合,保证综合营养价值,满足生猪生长发育的需要。在猪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摄入营养素或缺乏营养素,会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增加发病率。

(二)转变防控观念

养殖场管理者要转变自身的生猪疫病防控观念,正确认识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实现生猪养殖业的诚信经营,提高生猪疫病防治知识水平,形成科学的猪病防控意识,进而制定合理的猪瘟防控体系,促进疾病防控水平和养殖规模的共同发展。首先,养殖场管理者要落实“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治疗为主”的防控措施,结合本场养殖实际,制定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案,定期对不同阶段的生猪进行检测,调查猪病;最后,通过定期渠道,或在政府制定的兽医站进行免疫接种,选择优质疫苗;第三,要对养殖场的猪病进行调查,综合考虑猪舍环境、猪饲料类型、猪活动范围和猪品种,分析发生过的猪病类型针对猪场出现的突发性疾病,提出了预防猪场突发性疾病的应急机制。

(三)构建良好的养殖环境

养殖场建设之初,要科学选址,确保地理环境符合生猪养殖和动物防疫的要求。确保地势高、通风良好、水电供应充足、干燥清洁,远离人员聚集区、远离屠宰场、远离污染企业,养殖场周边无其他养猪场。在农场的建设和布局中,应科学设计排水系统和通风系统。结合养殖场的具体规模,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保证生猪健康、舒适、清洁的生长环境。为保证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应制定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因养殖密度过大造成猪与猪接触和病原体传播。首先,要在养殖场内部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对养殖场内外环境进行有效的定期清洁消毒。饲养管理人员进出养殖区前,必须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并更换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和防护用品。农场内部每周消毒一到两次,外部环境每月消毒2-3 次。当疾病进入流行期时,应增加消毒频率。此外,要及时清理猪粪,积累发酵液。

三、结语

随着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各地区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猪养殖数量不断增加。目前,生猪养殖场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大规模生猪的养殖需求,无法进行深入管理,生猪的疾病防控难度逐渐加大,为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留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