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小男子汉的养成策略
2020-12-07张玉梅兰羽
张玉梅 兰羽
(泸州市泸县得胜镇中心幼儿园,四川 泸州 646100)
长期以来,幼儿教育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女性的职业,而国内外不少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多年的资深教师和幼教专家纷纷指出:在传统学前教育中,儿童从出生到幼儿时期,一直被女性所包围,这对儿童,尤其是男幼儿而言,对其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人格的教育,是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性别角色教育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尤其是独生子女多娇惯、幼教工作者多女性等因素,致使男童性别角色自我认定的缺失尤为严重,导致其形成了言行女性化、性格软弱、依赖心理严重等一系列的人格缺陷。尽管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社会、大众传媒等多方面配合,但是幼教工作者在提高儿童性别角色的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儿童性别角色的自我认定,大约形成于2-7岁之间,这正是儿童的幼儿园阶段。作为幼教工作者,为了使幼儿更健康地成长,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必须采用多种教育形式、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对幼儿及时、科学地进行性别教育。
一、针对男童开发相应的幼教课程
男生和女生的差别是天然的,可是我们在具体的幼教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了这种差别。综观幼儿教育,我们一直更多的倾向于女性化教学内容,比如音乐、美术、语言等,没有更多地考虑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去开发更多适合男孩子的活动。
为此,我们在幼教过程中,应该多开发一些符合男童性别角色的教育课程,多开展一些适合男童性别角色的教育活动,多进行一些有利于男童健全人格形成的游戏活动,譬如可以鼓励男孩子参加一些激烈的、带冒险色彩的活动,以培养他坚强、刚毅的品质。
二、针对男童适当进行“挫折教育”
作为孩子,尤其是男孩,如果他们身上存在着懦弱的人格,往往是家庭教育的“副产品”。许多父母情愿自己吃苦吃亏,都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受累,“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这真的是对的吗?尤其对于男孩子来讲,如此的一味包办,只会培养出一个懦弱无担当的“伪娘”。
改变孩子的怯懦心理,首先就要改掉大人的过分保护,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外出活动与他人交往的机会。特别是现在的“留守孩子”。他们更需要从家这个“小世界”里解放出来,给他们制造一些“挫折”,能够迎难而上。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当然挫折教育的及时疏导非常重要,家长要同孩子一起成长。
三、重视培养孩子言必信行必果的担当精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一幕:孩子不小心撞到桌子上,摔倒了。家长不等孩子爬起来,就已经冲上去抱起孩子,“都是你,打你,害我们宝宝撞到,一会把你扔了……”把孩子的摔倒归结于桌子,没有让孩子真正面对挫折,明明是孩子走路的不小心怎么能埋怨不相关的人和事呢?如果长期下去我们的孩子就会为自己的错找一万个理由。作为家长必须要正确面对,帮助孩子找到原因,告诉他,只要你走路认真点,就不会撞到了,你的摔倒与桌子无关,是你自己的原因。也许开始孩子会不太懂,但是他们再经历一次就会知道了。让孩子从小学会担当,你的孩子以后才会是一名“真男人”。
在幼儿园,幼教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言必信行必果的担当精神,教育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我们承诺了,就必须要做到。
四、注意尊重孩子意愿,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我们的孩子过多被父母“包办”,他们比较胆小,缺乏主见。作为幼教工作者,不要急切地进行矫正,更切忌去指责、批评孩子,这样只会使孩子更加胆怯或认定自己是胆小而丧失信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无权要求他们事事都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
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和取得成功的机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和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接触,让他们成为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们在此时应多给孩子创造有利条件,表扬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慢慢地解除心理障碍,日渐大胆甚至可能从容不迫地待人处事了。当发现孩子有退缩行为时,不要拿他跟那些善交际的孩子比较,要体谅他的心情;不可由于心急而粗暴对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更不敢与人接触,尤其不能当着外人说“这孩子就是胆小”,要积极强化孩子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千方百计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一旦成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你的赞赏会是孩子心中的那一盏明灯。
五、适当提高男性幼教工作者比例,增加低幼阶段男性影响力
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特别是教师对待不同性别儿童时所采取的不同互动方式在极大程度上对儿童的性别社会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幼儿园中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女教师,那么幼儿认同模仿的榜样就只有女性教师。幼儿园在许多方面已经是具有女性化特点的:强调安静、顺从和被动性,而不提倡吵闹、果断、竞争性、独立性等适于男性的品质或行为。男性教师的缺位将使得幼儿减少了发展果断、独立性、竞争性等男性优秀品质的机会,容易使幼儿的性别化过程出现偏差——男孩女性化,女孩女性化过强。这将不利于幼儿性别认同以及性别角色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个性的发展。男教师进入幼儿园可以为幼儿尤其是男孩提供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仿对象。
尽管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迁,但是人们对于男性的要求和期望却总还是要比女性高,因此,培养男童健全的人格,是他们成年后去达成事业、成就前途的必须,他的自信、勇气、意志等都是可以决定将来是否走向成功。任何一个男孩,不能只活在老师和家长温柔的溺爱中,通过学前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是我们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就让我们幼教工作者以自己勇于尝试、乐于担当的精神,去感染、去唤醒包括男童在内的每一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