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声乐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上海论坛(首届)纵览

2020-12-07方琼

人民音乐 2020年7期
关键词:上音上海音乐学院歌唱家

■方琼

2019 年11 月23 日,一场中国民族声乐学科的盛会“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上海论坛(首届)”在上海音乐学院正式开启。之所以称正式开启,是之前已有若干工作相继展开,如本次论坛民族声乐论文评选,称之盛会是因论坛无论是主办方支持力度,参会人员规模,还是与会学者多元专业结构等均为近年民族声乐会议所不多见。本次论坛由开幕式暨主旨发言、声乐教学与理论分组研讨会、两场音乐会及五场讲座4 个环节组成。

一、基于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研究与声乐理论探索的盛会

开幕式由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论坛组委会主席徐旭致辞,他指出,中国民族声乐是时代赋予国人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艺术形式,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已形成有“上音”标识的民族声乐教育与表演体系,从而为学院下一阶段不断进取,构建中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由三位学者做主旨发言。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廖昌永教授以《不忘先贤传统,坚定自信传播,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共同发展而努力》的发言正式开启学术论坛。发言可分三个层面:1.回望:铭记中国及“上音”诸位声乐先贤所开创的文化根脉;2.创造:牢记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理念,为时代而歌。声乐专业要树立以创作为核心的音乐理念,并凸显中国风格;3.寄语:“上音”得先聚集人才,深挖内力,回归人才培养本身,只有坚定扎实工作,方能在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上有所为。廖院长主旨发言是以他三个身分对应了三个内容,即“上音”人-回望、歌唱家- 创造、院长- 寄语。“上音”人- 回望层面回顾了中国声乐发展历程及“上音”声乐专业发展之艰辛不易与辉煌成就,体现了作为“上音”人对母校的眷恋与守望。歌唱家- 创造层面表达了对中国民族声乐前行的展望,对腔词关系与演唱内在关联的深度解析既是作为世界级杰出歌唱家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以及对如何唱好中国歌的深刻感悟,亦有作为中国歌唱家对民族艺术的文化自信,体现了高度文化自觉以及对中国歌曲演唱规律的缜密理论思考。院长- 寄语不仅是作为院长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好未来的寄望,更有对“上音”民族声乐专业健康发展的殷切期望。第二位主旨发言的是国家一级演员、歌唱家、解放军文工团副团长雷佳博士,她的题目为《从我的“中国声乐”实践到“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雷佳是当代中国卓有建树的歌唱家,有丰富中国声乐演唱经验,她以歌唱实践的切身感悟反哺于理论思考,对民族声乐有着独到见解。首先,她认为用地域或某种唱法去限定“中国声乐”这一宏大概念会有诸多局限,因此有必要重置“民族声乐”概念。其次,她分享了自己发起的“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实践经验以及“深圳声乐季”运作模式与成效,由“我”转向“我们”,努力探索中国声乐演唱人才培养之路,体现了她对歌唱事业忘我追求。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萧梅女士的主旨发言为《在多元文化中展望民族声乐理论研究与实践》。萧梅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及民族民间唱法的研究,她围绕自己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民间歌唱研究心得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民族声乐既有不同特色唱法,也有不同民族特有的声调魅力,是多民族艺术构成的多元声乐形式,这些成果对声乐舞台实践有重要意义。

23 日下午为分组讨论。将理论研究纳入会议主题是本次论坛特色之一,这在既往民族声乐会议较少见,廖昌永院长亲自挂帅,明确表态要改变以往声乐研讨会注重教学规律研讨而忽视理论研究的状态。笔者以为,歌唱家感性实践与理论家的理论思考是推动中国声乐发展重要力量,合力才能将中国声乐由高原推向高峰。两场研讨会设置了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两个方向若干选题。声乐教学研究会场有上海音乐学院常留柱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马秋华教授、王士魁教授、王洪波教授,沈阳音乐学院刘辉教授,云南音协主席宗庸卓玛,南京师范大学徐元勇教授,西安音乐学院陈勇教授,天津音乐学院赵振岭教授,武汉音乐学院余惠承教授,星海音乐学院严冬教授,哈尔滨音乐学院曲娜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郭克俭教授等众多国内歌唱家与教育家,共同探讨有关民族声乐教学与实践的课题。包括: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理念及有待探究的问题,中国民族声乐技术方法的科学性研究,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与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中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规律,民歌、古诗词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歌剧选曲、现代创作歌曲在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等。研讨还就如何展现并发掘学生演唱个性特质,如何在传统民族歌唱方法中呈现新时代艺术特色等问题做了热烈探讨。

声乐理论研究会场有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平教授、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李诗原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郭克俭教授、人民音乐副主编张萌编审、西安音乐学院夏滟州教授、星海音乐学院袁冬艳教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白晓炜副教授等,大家就中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议题包括: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声乐艺术,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艺术,民族声乐的时代特征与当代发展,民族声乐与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等。与会各位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方向性问题、如何彰显民族性与文化自信做了深入探讨。尤其是在声乐表演和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关系展开对话,并形成共识。李诗原教授等多位学者批评了只重实践而轻慢理论的问题,提出实践与理论本互为支撑,并不矛盾,是学科健康发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声乐理论研究将是推动声乐表演发展的重要力量。与会专家一直认为,声乐表演与理论彼此脱节是多种因素所致,主因是缺乏沟通,再有中国传统歌唱中尚有很多精彩之处,需要西方音乐体系中成长起来的音乐工作者去深入研究。

二、基于中国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实践的盛会

上世纪初,随西学东渐,欧洲歌唱艺术开始对中国歌唱艺术产生重要影响,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继承并弘扬传统歌唱的呼声高涨。虽有唱法的“土洋之争”,但辩论与探讨的结果是让大家意识到构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与表演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这一背景下,上世纪50 年代末,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相继开设了民族声乐表演专业,培养出一大批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的专门人才,积累了丰富实践与理论成果。上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更是取得丰硕成果,多位民族唱法歌唱家在中外音乐舞台大放异彩。因此,23 日晚的《初心·使命——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成果音乐会》与24 日晚《大美中华——“上音”民族声乐教学成果音乐会》两场民族声乐音乐会不仅是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的专业汇报,更是中国民族声乐专业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的检阅。这两场音乐会充分体现了民族声乐文化审美与歌唱方法的民族化等文化价值取向,展示了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开放的精神气质。

《初心·使命——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成果音乐会》云集全国14 所高等艺术院校数百名民族声乐专业师生,既有久负盛名的歌坛名家,也有在读学生,既有专业创作作品,也有传统民歌小调,既有汉族民歌经典,也有少数民族特色。音乐会参与人数多,表演风格多样,不失为一场特色鲜明且艺术水准颇高的当代中国高等院校民族声乐音乐会。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70 华诞,故首先由“上音”民族声乐专业学生一曲《我的祖国》拉开音乐帷幕。作品可分4 个类型:1.传统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这类歌曲地方特色浓郁,呈现了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质、音乐风格及地方民众气质。同时体现了民族声乐学科积极向民间音乐学习,在传统音乐中汲取养分的价值取向。比如浓郁江南韵味的上海音乐学院女声表演唱《拔根卢柴花》,俏皮活泼的哈尔滨音乐学院男女声对唱东北民歌《看秧歌》;2.依托地方民间音调元素创作而成的现代作品。这类作品既有鲜明地方特色,又洋溢着时代气息,作品结构与篇幅均较大,既考验演唱者传统音乐底蕴,同时又要有驾驭大作品的歌唱能力。如中国音乐学院李琳演唱的充满京腔京韵的《什刹海》,四川音乐学院谭学胜演唱的充溢川情风俗诙谐幽默的《成都小吃人人爱》;3.当代新创歌剧作品:这些作品并不完全以地方音乐风格为主导,更多考虑作品特定戏剧场景因素,往往情感丰富,演唱难度大,可谓民族声乐专业歌唱能力的试金石。中央音乐学院王丽达演唱的歌剧《沂蒙山》选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便是其中代表之一,还如天津音乐学院选自《米脂婆姨绥德汉》的男女声对唱《黄河里划桨船对船》;4.少数民族音乐特色曲目。这类曲目多元多样且多彩,民族风格浓郁,地域特征鲜明。有广西艺术学院的《阿哥阿妹来跳坡》,浙江音乐学院“畲凤”合唱团演唱的江浙优美细腻的《畲家姑娘采茶忙》,来自内蒙古艺术学院安达组合的《我的草原》,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歌乐合鸣《欢乐的那达慕》,悠长飘逸兼顾粗狂勇猛的蒙古族歌唱艺术引发了观众热烈掌声。

24 日晚贺绿汀音乐厅举办的《大美中华——“上音”民族声乐教学成果音乐会》是“上音”民族声乐专业师生校友音乐会,也是“上音”交给本次论坛的一份答卷。音乐会可谓群星荟萃,多位“上音”培养曾获青歌赛、金钟奖等大奖的歌唱家听从母校召唤,特意返校参加这场民族声乐人的盛会。音乐会曲目两个方向体现了“上音”民族声乐专业创立伊始就已明确并始终恪守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两种风格并重的教学传统。少数民族方向演唱者有“上音”彝族歌唱家杨学进教授演唱的《昙花山好地方》和回族歌唱家赵勇副教授与学生合作的《青溜溜青》,“上音”校友、回族青年歌唱家马小明演唱的青海花儿《雪白的鸽子》,苗族“飞歌皇后”龙仙娥演唱的《苗岭飞歌》,藏族次仁央宗演唱的《草原上的格桑拉》,王喆演唱的《阿里郎组曲》等。汉族曲目中有“上音”于丽红教授演唱的东北民歌《今年梅花开》,陈家坡演唱的湖南民歌《郎在外间打山歌》等。

11 月24 日全天是五位学者专题讲座。中国音乐学院王士魁教授以《当代文化视野下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教学与实践》为题,从中国民族唱法所存在的如国际影响力不足、声乐理论建设滞后以及如何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与培养声乐人才等方面,整体阐述了中国声乐学派构建问题。沈阳音乐学院刘辉教授从三方面解析了他的民族声乐观:1.做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声乐艺术是特定文化的直观反映,是民族文化的声音载体,因此,首先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2.理解文化的思想与精神,从精神层面把握与继承传统文化;3.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有开放的文化心态,方能有效推动中国民族声乐专业进步。上海音乐学院方琼教授以《华夏风韵——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为题做了精彩讲座。“华夏”指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文化命脉,是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风”是民歌经典,韵,音韵。准确演绎古诗词歌曲不仅需要音准、节奏的流畅完整,音乐与语言的完美嵌合,还需要对古诗词产生背景、文化内涵及文化品格深入了解,方能用歌声准确呈现。西安音乐学院李兴池教授讲座题目《来自黄土地的风——陕北人与信天游》,其中着重谈了鲁艺师生对陕北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对陕北民歌传承与传播有着重要影响。安达组合的博·那日苏讲座题目为《从草原到城市》,其中重要阐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音乐的传承以及如何赋予传统民族音乐以时尚音乐气质的问题,现场还与与会者互动交流,教授呼麦和潮尔唱法。

闭幕式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冯磊主持,组委会主席徐旭宣布本次论坛论文比赛获奖名单并颁奖,共设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还有三等奖及优秀奖。

三、本次会议的几个特点

本次会议学术背景主要基于三方面,首先,国家文化政策与社会导向的转变,全面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对传统艺术与文化内涵重点关注;其次,学科背景转变。社会背景、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及文化内涵不断发展变化,故需要从业者深入研讨;其三,上海音乐学院近年来在国家、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因此,逢此时机,主办“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上海论坛(首届)”,总结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得失,研讨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相关课题,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出谋划策。这次会议有如下几个特点:

1.厚度。学科积累的厚度是学科发展之基础。上海音乐学院创办之初便在建院章程中阐明办学方向,“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20 世纪50 年代,“上音”开设中国民族声乐专业,并在大量教学实践基础上积累了丰厚教学与理论成果,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一片沃土。多年来,“上音”民族声乐专业群星璀璨,培养出如鞠秀芳、常留柱、才旦卓玛、方琼、杨学进、于丽红等多位享誉国内的民族声乐演唱家。今天,全国知名声乐教育专家、歌唱家、理论家荟萃一堂,体现了论坛的专业水准与学术厚度。

2.广度。本次论坛参与人数众多,涉及面广。国内十多所音乐学院与艺术院校上百位教育者与歌唱家积极参与会议研讨,两百多名民族声乐学子参与两场音乐会演唱并参会学习,体现了论坛的广度。

3.力度。论坛得到“上音”院领导全力支持,西安、星海、天津等国内多所音乐学院均是院长亲自挂帅参会,体现对民族声乐专业、对本次论坛的支持力度。诸多民族声乐教育前辈,歌唱家、教育者与理论家参与并深入热烈的学术交流,重奖获奖学术论文,体现了论坛的学术力度,

4.高度。民族声乐教育家、歌唱家及学术理论名家的参与,使得本次论坛的学术研讨开创了新局面,上了新高度。无论是高水平研讨对话或高质量参会论文,呈现出参会学者深厚学术功底,体现了论坛的学术高度。

结 语

本次论坛是真正意义论域辐射全国的大型学术研讨会,是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在既往多重视上海经验基础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且是在各种声乐研讨会中为数不多做到声乐教学实践探索与声乐理论研究全面兼顾的学术论坛。这次论坛体现了“上音”民声专业深厚积淀,再有来自全国民声专业的教育家、歌唱家、理论家积极参与,故而起点高,参与度广,学术成果丰富,学术示范性强。我想这既是起航,是发展,亦是持久责任所在。合力将该论坛打造为“上音”乃至上海的一个文化品牌,打造成为中国民族声乐专业最活跃、最期待也是学术性最强的论坛,我想这不仅是“上音”人的期盼,也是中国民族声乐人的期盼。

猜你喜欢

上音上海音乐学院歌唱家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上音歌剧院
小歌唱家
歌唱家与报晓员
“上音二胡”与“海派文化”——上海音乐学院二胡教学的实践与理念